
鐵方鎂石
Ferropericlase(鐵方鎂石)是地球深部地幔中一種極其重要的礦物,主要由鎂(Mg)、鐵(Fe)和氧(O)組成。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名稱與基本定義 Ferropericlase 是礦物 Periclase(方鎂石,化學式為 MgO)的富鐵變種。其名稱直接反映了其成分特征:
2. 化學成分與晶體結構
3. 地質産狀與重要性 Ferropericlase 是地球下地幔(Lower Mantle) 的主要礦物成分之一,通常與布裡奇曼石(Bridgmanite, (Mg,Fe)SiO₃)共生。具體來說:
4. 物理性質 Ferropericlase 的物理性質顯著依賴于其鐵含量和所處的溫壓條件(模拟地幔深度):
總結來說: Ferropericlase 是一種化學式為 (Mg,Fe)O 的礦物,具有 NaCl 型晶體結構。它是地球下地幔的關鍵組成部分,與布裡奇曼石共同構成該區域的主要岩石。其鐵含量變化以及高壓下鐵離子的自旋轉變行為,對地球深部的物理化學性質、動力學過程以及我們通過地震波等手段探測地幔結構都具有決定性影響。來源:權威教科書如《地幔礦物物理學》(Mantle Petrology)或《地球内部礦物學》(Mineralogy of the Earth's Interior)的相關章節。
"Ferropericlase"(鐵方鎂石)是一個礦物學術語,由"ferro-"(鐵)和"periclase"(方鎂石)組合而成。其定義與地質學密切相關:
化學成分
主要成分為氧化鎂(MgO)與氧化鐵(FeO)的固溶體,化學式通常表示為(Mg,Fe)O。鐵元素以二價鐵(Fe²⁺)形式存在,替代方鎂石中的部分鎂原子。
結構與特性
晶體結構與純方鎂石(Periclase)相同,屬立方晶系。隨着鐵含量增加,其密度和熱力學性質會發生變化,例如更高的抗壓強度,這對地球内部動力學研究至關重要。
存在環境
主要分布于地球下地幔(深度約660-2900公裡),是僅次于矽酸鹽鈣钛礦(bridgmanite)的第二大礦物相,兩者共同構成下地幔約80%的體積。
地質意義
鐵方鎂石的高壓穩定性使其成為研究地幔對流、地核-地幔邊界(CMB)化學交換的關鍵對象。其鐵含量變化可反映地幔物質循環過程(如俯沖闆塊的鐵元素遷移)。
其他名稱
在早期文獻中也被稱為"magnesiowüstite",但現代研究更傾向使用"ferropericlase"以明确其與方鎂石的固溶關系。
該術語常見于地球物理學、礦物學及行星科學領域,是理解類地行星内部組成的重要概念。如需實驗數據或更詳細的相圖分析,建議查閱地球化學領域的高壓實驗論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