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ˈeksaɪld/
CET4,CET6,考研,IELTS,GMAT
adj. 被流放的,流亡的
v. 流放,放逐,使流亡(exile 的過去式和過去分詞)
The exiled author did not stop writing inappropriate books.
這位流亡作家并沒有停止寫不合時宜的書。
The exiled traitor has nowhere to go.
被驅出境的背叛者無處可去。
They are still supporters of the exiled king.
他們依然是被流放的國王的支持者。
His second wife, Hilary, had been widowed, then exiled from South Africa.
他的第二任妻子希拉裡曾一度孀居,之後被逐出南非。
He served less than a year of a five-year prison sentence, but was permanently exiled from the sport.
他5年刑期隻服了1年不到,但被永遠逐出了體育界。
Larry was exiled to a distant land.
拉裡被放逐到一個很遠的地方。
He was exiled to a distant land.
他被放逐到一個很遠的地方。
She was exiled from her country.
她被流放到國外。
exile from
使流亡;把…從…流放出去
go into exile
流亡
adj.|proscriptive;流亡的;放逐的
“exiled”是一個英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1. 作為形容詞
描述因政治、社會或法律原因被強制離開祖國或原居地的人。例如:“流亡海外的作家”或“被驅逐的君主”。這種狀态通常帶有被迫性和長期性,常見于曆史事件(如俄國十月革命後白俄移民群體)或現代政治沖突(如緬甸羅興亞人危機)。該詞源自古法語“exilier”,經拉丁語“exilium”(意為“流放”)演變而來[參考來源:牛津英語詞典]。
2. 作為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
表示“使某人遭受流放”的動作完成狀态,例如:“詩人但丁被佛羅倫薩政府流放”(Dante was exiled from Florence)。該用法強調動作的被動性,常見于法律判決(如古羅馬的“放逐刑”)或政權更疊場景(如法國大革命期間貴族階層的流放)[參考來源:大英百科全書]。
文學與曆史中的經典案例
• 但丁《神曲》的創作背景與作者流放經曆直接相關
• 拿破侖·波拿巴兩次流放至厄爾巴島和聖赫勒拿島的事件
• 現代案例包括1970年代智利作家聶魯達被迫流亡的經曆[參考來源:BBC曆史頻道]
延伸語義
在隱喻語境中,該詞可表達精神層面的疏離感,如文學作品中的“自我放逐”概念(如加缪《異鄉人》主人公的心理狀态)[參考來源:劍橋英語詞典]。
“exiled” 是動詞exile 的過去分詞形式,主要含義是“流放、放逐”,指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或家鄉,通常帶有政治、社會或法律強制的背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The dictator was exiled after the revolution.(革命後,獨裁者被流放。)
She exiled herself to avoid public scrutiny.(她自我放逐以躲避公衆關注。)
He spent years in exile.(他在流亡中度過了多年。)
Napoleon was exiled to Saint Helena.(拿破侖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
The writer lived in exile for decades.(這位作家流亡了數十年。)
如果需要進一步區分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以提供更多例子或場景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