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epɪlɒɡ/ 美:/'ˈepɪlɔːɡ/
後記
複數:epilogues
GRE
n. 結語,收場白;尾聲,後記
The epilogue of the book records the author's creative feelings at that time.
這本書的後記記錄了作者當時的創作感受。
All actors participated in the epilogue of the stage play.
所有演員都參與了舞台劇的收場白部分。
In the epilogue of the book, the author thanked those who had helped him.
作者在書本的結束語中感謝了曾給予他幫助的人。
The meaning of the book's title is revealed in the epilogue.
書名的含義在結語中顯露出來
Epilogue (chapters 32 to 34).
尾聲(32 - 34章)。
The sixth section is epilogue.
第六部分為結語。
Last part is the epilogue.
最後為結語。
Epilogue: We made it!
尾聲:我們做到了!
The play ended with a humorous epilogue.
這出戲以幽默的收場白結束。
n.|finale/endgame;結語,收場白;尾聲,後記
epilogue(中文譯作"尾聲"或"結語")是文學作品、戲劇或電影結尾的獨立部分,主要用于總結主題、交代後續發展或表達作者觀點。該詞源自希臘語"epilogos",由epi(在…之後)和logos(話語)組成,字面意為"附加的論述"。
在文學創作中,epilogue具有三大核心功能:
戲劇領域最早的系統運用可追溯至古希臘悲劇,亞裡士多德在《詩學》中将其定義為"合唱隊退場前的總結陳述"。現代應用中,epilogue與prologue(序章)形成結構呼應,常見于舞台劇的謝幕獨白環節(根據《牛津戲劇術語詞典》定義)。
該術語已延伸至非虛構領域,《芝加哥格式手冊》建議學術論文可在結語部分使用類似手法,概括研究發現并提出建議。在公共演講中,epilogue指代結束前的總結性陳述,具有強化聽衆記憶點的作用(參考TED演講設計指南)。
epilogue(或美式拼寫epilog)是一個源自希臘語的詞彙,指文學、戲劇或影視作品中的結尾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在學術寫作中需注意,epilogue與“結語”(conclusion)不同,前者更偏向補充性内容,後者是全文邏輯總結。此外,非虛構作品(如回憶錄)也可能用epilogue交代後續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