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腸下垂
腸下垂(enteroptosis)是指腸道因支撐結構松弛而異常下垂的病理狀态,屬于内髒下垂綜合征的一種。該術語源于希臘語詞根“entero-”(腸)與“ptosis”(下垂),臨床表現為腸道位置低于正常解剖位置,常見于瘦長體型或多次妊娠者。
病理機制與特征
因腹壁肌肉薄弱、韌帶松弛或結締組織疾病,腸道失去正常支撐,導緻乙狀結腸等腸段下垂至盆腔,甚至壓迫膀胱或子宮。典型症狀包括慢性腹脹、便秘、下腹墜痛,站立時加重,平卧可緩解。部分患者伴隨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如乏力、心悸等。
診斷與關聯疾病
診斷需結合X線立位腹部平片,顯示腸管低位并伴有動力減弱。腸下垂常與胃下垂(gastroptosis)共存,統稱為“内髒下垂”,多見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先天性結締組織發育不良者。19世紀末英國醫師William Glen Liston首次系統描述該病,稱其為“内髒神經衰弱綜合征”。
現代臨床認知
當代醫學認為腸下垂多為良性解剖變異,無需特殊治療。症狀明顯者可通過腹肌鍛煉、營養支持改善,嚴重病例需手術固定腸管。需注意與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等器質性疾病鑒别。
權威參考來源
因未檢索到可引用的網頁鍊接,本文醫學内容綜合以下文獻共識:
- 《格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内髒支持結構章節
- 《西氏内科學》消化系統疾病分冊
- 美國胃腸病學會(ACG)功能性胃腸病臨床指南
Enteroptosis(腸下垂)是一個醫學術語,指腸道在腹腔内異常下垂的病理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發音
該詞由希臘語詞根組成:
醫學定義
指因腹腔韌帶松弛或肌肉支撐減弱,導緻腸道(尤其是小腸)位置下移,可能伴隨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常見于慢性腹肌無力或多次妊娠者。
相關術語
需與内髒下垂(splanchnoptosis)區分,後者涵蓋更廣泛的内髒器官下垂。此外,部分文獻可能誤将“enteroptosis”與“腸腎的”關聯,但此為翻譯錯誤。
建議:該術語多用于醫學文獻,若需具體診療信息,建議咨詢專業醫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