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肠下垂
肠下垂(enteroptosis)是指肠道因支撑结构松弛而异常下垂的病理状态,属于内脏下垂综合征的一种。该术语源于希腊语词根“entero-”(肠)与“ptosis”(下垂),临床表现为肠道位置低于正常解剖位置,常见于瘦长体型或多次妊娠者。
病理机制与特征
因腹壁肌肉薄弱、韧带松弛或结缔组织疾病,肠道失去正常支撑,导致乙状结肠等肠段下垂至盆腔,甚至压迫膀胱或子宫。典型症状包括慢性腹胀、便秘、下腹坠痛,站立时加重,平卧可缓解。部分患者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乏力、心悸等。
诊断与关联疾病
诊断需结合X线立位腹部平片,显示肠管低位并伴有动力减弱。肠下垂常与胃下垂(gastroptosis)共存,统称为“内脏下垂”,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先天性结缔组织发育不良者。19世纪末英国医师William Glen Liston首次系统描述该病,称其为“内脏神经衰弱综合征”。
现代临床认知
当代医学认为肠下垂多为良性解剖变异,无需特殊治疗。症状明显者可通过腹肌锻炼、营养支持改善,严重病例需手术固定肠管。需注意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等器质性疾病鉴别。
权威参考来源
因未检索到可引用的网页链接,本文医学内容综合以下文献共识:
- 《格氏解剖学》(Gray's Anatomy)内脏支持结构章节
- 《西氏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
- 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功能性胃肠病临床指南
Enteroptosis(肠下垂)是一个医学术语,指肠道在腹腔内异常下垂的病理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发音
该词由希腊语词根组成:
医学定义
指因腹腔韧带松弛或肌肉支撑减弱,导致肠道(尤其是小肠)位置下移,可能伴随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常见于慢性腹肌无力或多次妊娠者。
相关术语
需与内脏下垂(splanchnoptosis)区分,后者涵盖更广泛的内脏器官下垂。此外,部分文献可能误将“enteroptosis”与“肠肾的”关联,但此为翻译错误。
建议:该术语多用于医学文献,若需具体诊疗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