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empəθaɪz/ 美:/'ˈempəθaɪz/
過去式:empathized 過去分詞:empathized 現在分詞:empathizing 第三人稱單數:empathizes
v. 有同感,起共鳴
The author wrote this passage to empathize with the reader.
作者寫這段話是為了和讀者産生共鳴。
I never empathize with those who are lazy.
我從來不會同情那些懶惰的人。
I empathized with you on this issue.
我和你在這件事上有同感。
I can empathize with your situation but it's still your fault.
我可以理解你的處境,但是這還是你的錯。
Parents must make use of their natural ability to empathize.
父母一定要利用他們天生體恤别人的能力。
I clearly empathize with the people who live in those neighbourhoods.
我非常理解住在那些社區的人。
Empathize — do not sympathize.
理解并不是同情。
Don't even empathize.
甚至都不要去深有同感。
The first and probably most important way is to empathize.
也許第一個最關鍵的方法就是引起共鳴。
"Empathize"(同理心)指在情感和認知層面理解他人經曆、感受和觀點的能力,強調以對方視角體會其情緒狀态而非單純表達憐憫。該詞源自希臘語"empatheia",由"em"(進入)和"pathos"(感受)構成,20世紀通過德語"Einfühlung"引入英語。
心理學研究顯示,同理心包含三個核心維度:
該能力在多個領域具有實踐價值:醫療人員通過同理心問診可使患者滿意度提升40%(《新英格蘭醫學雜志》2024年研究),教師運用同理心溝通能降低校園沖突發生率(CASEL教育數據庫)。與"sympathy"(同情)不同,同理心強調平等的情感連接而非居高臨下的憐憫(《牛津英語詞典》詞條對比)。
“Empathize”是動詞,意為“共情;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或處境”。其核心在于通過情感代入,主動嘗試理解他人内心的情緒或經曆,而非僅僅表達同情(sympathize)。
如果需要更具體的語境分析或例句擴展,可以進一步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