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i'moʊʤiz/
noun. 表情
Yeah, I remember before emojis were a thing, texting felt very restricting at times.
是啊,我記得在表情符號流行起來之前,有時發文字能表達的很有限。
For sure. And now some emojis and memes express what I'm thinking better than I could verbally.
确實是。而且現在有些符號和*********相比語言能更好地表達我的想法。
Emojis(中文譯作“表情符號”)是一種通過圖形符號表達情感、概念或物體的數字通信工具,源自日語詞彙“絵文字”(讀音:えもじ),字面含義為“圖像+文字”。它由日本工程師栗田穰崇于1999年設計,最初在日本移動通信系統中使用,2010年經Unicode标準化後成為全球通用符號。
在功能上,emojis通過視覺化表達補充文字交流,幫助傳遞語氣和情感。例如表示友好,❤️象征愛情,用于緊急提示。據牛津詞典統計,全球92%的互聯網用戶在日常溝通中使用過emojis,最常用的是表情。心理學研究表明,合理使用emojis能使文字信息的情感傳遞準确率提升40%以上(劍橋大學出版社《數字溝通心理學》)。
從技術層面看,emojis通過Unicode字符集實現跨平台兼容,每個表情對應特定代碼點。例如U+1F600代表表情。截至2024年,Unicode标準已收錄3,663個官方認證的emojis,涵蓋表情、動植物、交通工具等11個分類。
Emojis(發音為 /ɪˈmoʊdʒiːz/)是源自日語“絵文字”(えもじ,意為“圖像文字”)的詞彙,指代用于數字交流中的小型圖形符號,用于表達情感、狀态或具體事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Emojis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最初用于手機短信中的情感補充。如今已成為全球數字通信的通用符號,涵蓋表情、物品、活動等多元主題。
分類
根據功能可分為5大類(參考):
文化差異與使用注意
部分Emojis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歧義。例如,在日本表“感謝”,在歐美可能被誤解為“擊掌”;官方定義為“可愛的生氣”,但實際可能被解讀為嘲諷。
相關詞彙擴展
若需更全面的Emoji對照表,可參考Unicode官方分類或第三方工具(如提到的對照表)。
grievanceaplombadheredbeamingbillowingcrossbonesFelipemultimodalOsbornePANTONEphonedrootwormscaldsbanking chargescharcoal drawinglittle more thannobody elsesurviving spousetongue in cheekalumnacardiamorphiaEugaimardiafactiousnessgametogoniagradushypobiosisintuitionisminterstratifypozzolanicpre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