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是什麼意思,EDI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edi英标
美:/'ˌiː diː ˈaɪ/
常用詞典
abbr. 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電子資料接口(Electronic Data Interface)
例句
In one respect, XML is a successor for EDI.
一方面,XML是EDI的繼任者。
We added substantially enhanced our support for EDI.
我們極大地提高了對EDI的支持。
Click Browse and select EDI-XMLcompiled.eif from the file system.
單擊browse并從文件系統選擇EDI - XMLcompiled . eif。
I first heard about EDI from a business school professor in the 1980s.
我是在80年代從一位商業學校教授那裡第一次聽說EDI的。
The HIPAA request is sent to the EDI basic validation service for validation.
HIPAA請求被發送到EDI基本驗證服務以進行驗證。
專業解析
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簡稱EDI)是一種在計算機系統之間,按照标準化、結構化格式進行業務文檔(如訂單、發票、發貨通知等)自動傳輸與處理的技術。它旨在取代傳統的紙質文件交換和人工數據錄入,實現企業間業務流程的無縫集成和高效自動化。
1. EDI的核心要素
- 标準化格式: EDI 消息必須遵循嚴格定義的電子格式标準。最常見的國際标準包括:
- UN/EDIFACT (United Nations rules for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for Administration, Commerce and Transport): 廣泛應用于全球,特别是在歐洲和國際貿易中。來源: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 (UNECE)。
- ANSI ASC X12: 主要在北美地區使用。來源:美國國家标準協會 (ANSI) 特許标準委員會 X12。
- 特定行業标準(如 HL7 用于醫療保健, SWIFT 用于金融)。
- 結構化數據: 信息以高度結構化的方式組織,通常由數據元素、段和消息組成,确保計算機能夠精确解析和處理。
- 自動化傳輸: EDI 消息通過安全的通信網絡(如增值網絡 VAN,或更現代的 AS2、SFTP、API 等互聯網協議)在貿易夥伴的系統之間直接傳輸,無需人工幹預。
- 業務文檔: EDI 處理的是具有法律或商業效力的正式業務文件,例如:
- 采購訂單 (Purchase Order)
- 訂單确認 (Order Confirmation)
- 發貨通知 (Advance Ship Notice / Despatch Advice)
- 發票 (Invoice)
- 付款通知 (Remittance Advice)
- 庫存報告 (Inventory Report)
2. EDI的關鍵價值與應用領域
EDI 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自動化顯著提升效率、準确性和速度:
- 大幅提升效率: 消除紙質文檔處理、郵寄、手動數據錄入等耗時環節,将交易處理時間從天或周縮短到分鐘或小時。來源:Gartner IT Glossary -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 顯著減少錯誤: 自動化傳輸和處理避免了人工輸入錯誤,提高了數據的準确性和一緻性。
- 加速業務流程: 訂單、發貨、開票、付款等環節流轉速度極大加快,縮短訂單到現金周期。
- 降低成本: 節省紙張、打印、郵費、人工處理和數據糾錯成本。
- 改善合作關系: 提供可靠、及時、準确的信息交換,增強與供應商、客戶等貿易夥伴的協作。
- 主要應用行業:
- 零售與消費品: 大型零售商(如沃爾瑪、亞馬遜)強制要求供應商使用 EDI 進行訂單、發貨通知和發票交換。
- 制造業與供應鍊管理: 連接制造商、供應商、物流公司,實現 JIT(準時制)生産、庫存優化。
- 物流與運輸: 傳輸提單、貨運狀态、運費發票等。
- 醫療保健: 傳輸保險理賠、支付、患者信息(需符合 HIPAA 等法規)。
- 金融: 銀行對賬單、支付指令(如 EFT)。
- 汽車: 行業特定标準(如 ODETTE, VDA)。
3. EDI的實現方式
企業實施 EDI 通常需要:
- EDI 軟件或服務: 用于将内部業務數據(如 ERP 系統中的訂單)轉換為标準 EDI 格式(映射),以及将接收到的 EDI 消息轉換回内部系統可理解的格式。可以是内部部署軟件或基于雲的托管服務。
- 通信協議: 與貿易夥伴建立安全連接的方式。傳統方式是通過增值網絡 (VAN),現代則更多使用基于互聯網的協議,如 AS2 (Applicability Statement 2)、SFTP (Secure FTP)、FTPS、API 等。來源:NIST Special Publication 800-113 - Guide to SSL VPNs (提及安全傳輸協議)。
- 貿易夥伴協議 (TPA): 與每個業務夥伴就使用的 EDI 标準、版本、消息類型、通信協議、安全要求、業務流程等進行約定。
4. EDI與相關概念
- API (應用程式接口): API 允許應用程式之間進行實時或近實時的數據交互,功能更靈活,常用于需要即時響應的場景(如查詢庫存)。EDI 則側重于在預定時間或事件觸發時批量交換結構化的業務文檔。兩者在現代集成中常互補使用。來源:ISO/IEC 19941:2017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loud computing — Interoperability and portability (涉及系統間數據交換模式)。
- 電子商務 (E-commerce): EDI 是企業間 (B2B) 電子商務的核心基礎設施之一,負責後台關鍵業務數據的自動化交換。面向消費者的前台網站隻是整個電商流程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EDI 是企業間自動化、标準化交換關鍵業務文檔的成熟且關鍵的技術,是現代數字化供應鍊和 B2B 電子商務的基石,通過消除人工環節和紙質流程,為企業帶來效率、準确性、速度和成本上的顯著優勢。
網絡擴展資料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電子數據交換)是指通過标準化格式,實現計算機系統之間的自動化數據傳輸技術,主要用于商業和行政事務處理。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1.定義與核心功能
EDI通過國際通用的标準格式(如EDIFACT、UN/EDIFACT),将貿易文件(如訂單、發票、提單等)轉化為結構化數據,在供應鍊上下遊企業的計算機系統間直接傳輸。其本質是用電子化流程取代傳統紙質單據,實現“無紙化貿易”。
2.技術實現原理
- 标準化格式:所有數據需按統一标準編碼,例如商品代碼、日期格式等,确保跨系統兼容性。
- 自動化處理:從數據生成、傳輸到接收均無需人工幹預,系統自動解析并觸發後續流程(如生成庫存調整指令)。
- 通信網絡支持:早期通過增值網絡(VAN)傳輸,現代則更多采用互聯網或專用協議。
3.應用領域
EDI廣泛應用于國際貿易、物流、金融等行業,典型場景包括:
- 貿易流程:采購訂單、報關單、信用證等文件交換;
- 物流運輸:貨物追蹤、提貨單傳輸;
- 供應鍊管理:庫存數據同步、供應商協同。
4.核心優勢
- 效率提升:傳統需數日的文件交換可縮短至幾分鐘;
- 成本節約:減少紙質文件打印、郵寄及人工處理成本;
- 錯誤率降低:自動化處理避免手工輸入錯誤;
- 安全性增強:數據加密和标準格式減少篡改風險。
5.與普通電子商務的區别
普通電子商務(如電子郵件、網頁表單)仍需人工操作,而EDI從數據生成到處理全程自動化,是更高級别的集成化業務交互方式。
如需了解具體行業案例或技術标準(如EDIFACT),、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