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東柏林
Eating in East Berlin used to be a hazardous and joyless experience.
在東柏林就餐曾經是一件危險而且沉悶無趣的事情。
You could buy colour film in East Berlin, but the colours were bad and few shops would develop it.
在東柏林你可以買到彩色膠卷,但色彩很差而且沒有商店願意進行沖洗。
And it's my hope that an authority can be found in East Berlin to sponsor visits from young people of the Western sectors.
這是我的希望,一種威信能夠在西方柏林的青年市民中建立,主辦來自西方地區青年人的遊覽。
At first, Kissin was allowed to travel only to eastern Europe. On his first trip, he played in a gala concert in east Berlin.
最開始,基辛隻被允許去東歐,第一次巡演,他去了東柏林音樂大廳。
The Stasi had planned to broadcast the concert with a two minute delay in an East Berlin stadium to keep people away from the area.
Stasi警察已經計劃着播出這個演唱會伴隨2分鐘的延遲在東柏林的一個體育場來控制人們遠離這個地區。
East Berlin(東柏林)是1949年至1990年間德國分裂時期的政治地理名稱,指代二戰後由蘇聯占領并實際控制的柏林東部區域。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曆史背景與定義
1945年德國戰敗後,柏林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隨着冷戰加劇,蘇聯于1949年支持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并将東柏林定為首都。與之相對的西柏林由美、英、法三國控制,成為西德在蘇聯勢力範圍内的“飛地”。
政治地位與象征意義
東柏林不僅是東德的政治中心,也是社會主義陣營對抗西方意識形态的前沿。政府機構如東德人民議院、部長會議均設于此。1961年,東德政府修建柏林牆,将東柏林與西柏林物理隔離,成為冷戰時期東西方對抗的标志性事件。
社會與經濟特點
東柏林實行計劃經濟,重點發展重工業和國家主導的文化項目。代表性建築包括亞曆山大廣場、柏林電視塔(至今仍為柏林地标),以及以卡爾·馬克思大街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築群。其城市規劃和生活方式與西柏林的自由市場經濟形成鮮明對比。
統一與後續影響
1989年柏林牆倒塌後,東柏林隨着兩德統一(1990年10月3日)結束獨立行政地位。如今,原東柏林區域仍保留部分曆史遺迹,如東德博物館、柏林牆紀念館等,成為研究冷戰史的重要實證。行政區劃上,原東柏林現分屬米特、腓特烈斯海因等市區。
關于"East Berlin"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East Berlin(東柏林)指1949年至1990年間存在的城市區域,是冷戰時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的首都,與西柏林形成政治對立。該名稱源于柏林市在二戰後被盟軍分區占領的曆史背景。
政治與地理劃分
語言與文化含義
現狀與曆史意義
1990年兩德統一後,東柏林作為獨立行政實體消失,但其名稱仍用于曆史語境。如今柏林市政府統一管理全城,原東柏林區域保留部分社會主義時期建築遺迹(如柏林牆紀念館)。
相關術語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柏林分裂史,可參考冷戰相關曆史文獻或柏林城市檔案。
come to powerfigurativeshiftlessattemperatorhubspremeioticquantsquanderedvibecanvas shoescholera epidemiccourt clerkending inventoryfond dreamnational teampresenting bankShadow Chancellorsignal transmissionsuburban districtagenesiaanisometropebilirubinoidbrontographclepsydraDarwinismgarnishmenthyposteelimpliedlyMannosulfanqu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