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shidrosis是什麼意思,dyshidrosis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出汗障礙
專業解析
dyshidrosis(中文常譯為汗疱疹或出汗不良性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複發性皮膚病,主要特征是手掌、腳底或手指/腳趾側面出現深在性的小水疱(vesicles),并伴有明顯的瘙癢(pruritus)或灼熱感。其名稱源于曆史上曾被認為與汗腺功能障礙有關,但現代醫學已明确其本質屬于一種特殊類型的濕疹(eczema)。
核心特征與臨床表現
- 水疱形态:水疱通常較小(1-2毫米)、深在、清澈,像“西米露”一樣嵌在皮膚深層,不易破裂。水疱可融合成大疱。
- 分布部位:主要累及手掌、手指側面以及足底、足緣。通常呈對稱分布。
- 伴隨症狀:劇烈瘙癢是主要症狀,水疱幹涸或破裂後可能出現疼痛、脫屑、皮膚增厚(苔藓化)、皲裂甚至繼發感染。
- 病程特點:具有慢性複發性,發作可持續數周,緩解期不定。常反複發作,尤其在溫暖季節或壓力增大時易發。
病因與發病機制
盡管名稱包含“出汗”(hidrosis),但現代研究并未證實其與汗腺功能異常有直接因果關系。目前認為它是一種内源性濕疹,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 特應性體質:患者常有個人或家族的特應性疾病史(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特應性皮炎)。
- 接觸性刺激或過敏:
- 刺激性接觸:頻繁接觸水、洗滌劑、溶劑、摩擦等。
- 過敏性接觸:對金屬(如鎳、钴)、香料、橡膠添加劑等過敏。
- 情緒壓力:精神緊張、焦慮常是重要的誘發或加重因素。
- 其他誘因:某些藥物、紫外線照射(光敏反應)、皮膚真菌感染(如足癬)也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
診斷與鑒别診斷
診斷主要基于典型的臨床表現(深在性水疱、特定部位分布、瘙癢)。醫生可能會進行:
- 斑貼試驗:用于排查可能的接觸性過敏原。
- 真菌檢查:排除手足癬(tinea manuum/pedis),後者有時表現類似但通常不對稱且可查到真菌。
- 皮膚活檢:在診斷不明确時進行,組織病理學可見表皮内水疱和海綿水腫(符合濕疹改變)。
治療與管理
治療目标是控制症狀、減少複發。方案通常是綜合性的:
- 基礎護理:
- 嚴格保濕:頻繁使用無刺激的保濕劑修複皮膚屏障。
- 避免刺激物:戴手套(内襯棉質)、避免接觸已知刺激物/過敏原、減少過度洗手。
- 外用藥物:
- 糖皮質激素藥膏:中強效激素是急性期控制炎症和瘙癢的一線藥物(需遵醫囑,注意副作用)。
- 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適用于面部、褶皺部位或需長期維持治療時,作為激素替代。
- 收斂浸泡:急性水疱期可用冷敷或稀釋的醋酸鋁溶液(Burow溶液)濕敷收斂。
- 系統治療(嚴重或頑固病例):
- 口服糖皮質激素:短期使用控制嚴重發作。
- 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極少用于非常嚴重且其他治療無效的患者。
- 光療(PUVA或窄譜UVB):對部分患者有效。
-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有研究顯示對嚴重病例有效,可能通過抑制出汗和神經源性炎症起作用。
- 管理誘因:積極治療手足癬、控制壓力、避免接觸過敏原(如通過斑貼試驗确定)。
權威參考資料
- 美國皮膚病學會 (AAD):提供關于汗疱疹的定義、症狀、原因和治療方案的概述。Dyshidrotic Eczema: Overview
- 梅奧診所 (Mayo Clinic):詳細描述症狀、病因、風險因素、診斷和治療,強調生活方式和家庭療法。Dyshidrosis - Symptoms and causes
- 國家濕疹協會 (National Eczema Association):解釋汗疱疹作為濕疹的一種形式,涵蓋誘因、管理和患者支持資源。Dyshidrotic Eczema
- 默沙東診療手冊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提供專業的醫學視角,包括病理生理學、診斷要點和詳細的治療策略。Pompholyx (Dyshidrotic Eczema) (注:該手冊使用“Pompholyx”作為同義詞)
Dyshidrosis(汗疱疹)是一種以手足部深在性小水疱和劇烈瘙癢為特征的慢性濕疹。其發病與特應性體質、接觸刺激/過敏原及壓力密切相關,而非汗腺本身問題。治療核心在于皮膚保濕、避免誘因、外用抗炎藥物及必要時系統治療。患者需長期管理以控制症狀和減少複發。
網絡擴展資料
dyshidrosis(發音:英 [dɪ'ʃɪdrəʊsɪs],美 [dɪ'ʃɪdroʊsɪs])是一個醫學術語,指代一種皮膚疾病,中文常譯為“汗疱症”或“出汗不良症”。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特征
- 核心含義:該病主要表現為手掌、足跖(腳底)等部位反複出現水疱,伴隨瘙癢或灼熱感,水疱幹涸後會形成脫屑。
- 名稱來源:由希臘語詞根“dys-”(異常)和“hidrosis”(出汗)組成,但實際與汗腺功能異常關聯性尚有争議。
2.臨床表現
- 症狀:初期為深在性小水疱(直徑1-2毫米),呈群集分布,後期可能演變為膿疱或鱗屑。嚴重時影響日常活動,如“硬痛不能着地”。
- 好發部位:多見于手指側面、手掌及足底,通常對稱分布,少見于手背。
3.病因與關聯因素
- 常見誘因:可能與接觸過敏原(如鎳、鉻)、多汗症、真菌感染或精神壓力有關。
- 中醫對應:中醫稱為“田螺疱”,認為與濕熱内蘊相關,表現為“黃疱悶脹”等症狀。
4.治療與管理
- 基礎措施:避免刺激性物質,保持皮膚幹燥,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或抗組胺藥緩解症狀。
- 特殊處理:慢性反複發作時需結合紫外線療法或免疫調節治療。
5.與其他術語的區分
- lamellar dyshidrosis:指層闆狀脫屑型出汗不良,屬于亞型,表現為更明顯的片狀脫皮。
提示:若出現疑似症狀,建議就醫确診,避免自行處理加重病情。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tomatoShanghaiimpoverishcharlatanautobiographicalbreezingconfessedconjugatesHaitiMarlboroughrunagateslakingtriggeringwringingcost estimationheat insulationhot and botheredMedal of Honorpause and ponderpersonality traitpneumatic conveyingripped outasceticallybistercoccidiandesiccationimmunoconglutininincubouslunamothmetrolymphang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