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shidrosis是什么意思,dyshidrosis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出汗障碍
专业解析
dyshidrosis(中文常译为汗疱疹或出汗不良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手掌、脚底或手指/脚趾侧面出现深在性的小水疱(vesicles),并伴有明显的瘙痒(pruritus)或灼热感。其名称源于历史上曾被认为与汗腺功能障碍有关,但现代医学已明确其本质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湿疹(eczema)。
核心特征与临床表现
- 水疱形态:水疱通常较小(1-2毫米)、深在、清澈,像“西米露”一样嵌在皮肤深层,不易破裂。水疱可融合成大疱。
- 分布部位:主要累及手掌、手指侧面以及足底、足缘。通常呈对称分布。
- 伴随症状:剧烈瘙痒是主要症状,水疱干涸或破裂后可能出现疼痛、脱屑、皮肤增厚(苔藓化)、皲裂甚至继发感染。
- 病程特点:具有慢性复发性,发作可持续数周,缓解期不定。常反复发作,尤其在温暖季节或压力增大时易发。
病因与发病机制
尽管名称包含“出汗”(hidrosis),但现代研究并未证实其与汗腺功能异常有直接因果关系。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内源性湿疹,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 特应性体质:患者常有个人或家族的特应性疾病史(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特应性皮炎)。
- 接触性刺激或过敏:
- 刺激性接触:频繁接触水、洗涤剂、溶剂、摩擦等。
- 过敏性接触:对金属(如镍、钴)、香料、橡胶添加剂等过敏。
- 情绪压力:精神紧张、焦虑常是重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 其他诱因:某些药物、紫外线照射(光敏反应)、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基于典型的临床表现(深在性水疱、特定部位分布、瘙痒)。医生可能会进行:
- 斑贴试验:用于排查可能的接触性过敏原。
- 真菌检查:排除手足癣(tinea manuum/pedis),后者有时表现类似但通常不对称且可查到真菌。
- 皮肤活检:在诊断不明确时进行,组织病理学可见表皮内水疱和海绵水肿(符合湿疹改变)。
治疗与管理
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方案通常是综合性的:
- 基础护理:
- 严格保湿:频繁使用无刺激的保湿剂修复皮肤屏障。
- 避免刺激物:戴手套(内衬棉质)、避免接触已知刺激物/过敏原、减少过度洗手。
- 外用药物:
- 糖皮质激素药膏:中强效激素是急性期控制炎症和瘙痒的一线药物(需遵医嘱,注意副作用)。
-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适用于面部、褶皱部位或需长期维持治疗时,作为激素替代。
- 收敛浸泡:急性水疱期可用冷敷或稀释的醋酸铝溶液(Burow溶液)湿敷收敛。
- 系统治疗(严重或顽固病例):
- 口服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控制严重发作。
-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极少用于非常严重且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
- 光疗(PUVA或窄谱UVB):对部分患者有效。
-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有研究显示对严重病例有效,可能通过抑制出汗和神经源性炎症起作用。
- 管理诱因:积极治疗手足癣、控制压力、避免接触过敏原(如通过斑贴试验确定)。
权威参考资料
- 美国皮肤病学会 (AAD):提供关于汗疱疹的定义、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案的概述。Dyshidrotic Eczema: Overview
- 梅奥诊所 (Mayo Clinic):详细描述症状、病因、风险因素、诊断和治疗,强调生活方式和家庭疗法。Dyshidrosis - Symptoms and causes
- 国家湿疹协会 (National Eczema Association):解释汗疱疹作为湿疹的一种形式,涵盖诱因、管理和患者支持资源。Dyshidrotic Eczema
- 默沙东诊疗手册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提供专业的医学视角,包括病理生理学、诊断要点和详细的治疗策略。Pompholyx (Dyshidrotic Eczema) (注:该手册使用“Pompholyx”作为同义词)
Dyshidrosis(汗疱疹)是一种以手足部深在性小水疱和剧烈瘙痒为特征的慢性湿疹。其发病与特应性体质、接触刺激/过敏原及压力密切相关,而非汗腺本身问题。治疗核心在于皮肤保湿、避免诱因、外用抗炎药物及必要时系统治疗。患者需长期管理以控制症状和减少复发。
网络扩展资料
dyshidrosis(发音:英 [dɪ'ʃɪdrəʊsɪs],美 [dɪ'ʃɪdroʊsɪs])是一个医学术语,指代一种皮肤疾病,中文常译为“汗疱症”或“出汗不良症”。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特征
- 核心含义:该病主要表现为手掌、足跖(脚底)等部位反复出现水疱,伴随瘙痒或灼热感,水疱干涸后会形成脱屑。
- 名称来源:由希腊语词根“dys-”(异常)和“hidrosis”(出汗)组成,但实际与汗腺功能异常关联性尚有争议。
2.临床表现
- 症状:初期为深在性小水疱(直径1-2毫米),呈群集分布,后期可能演变为脓疱或鳞屑。严重时影响日常活动,如“硬痛不能着地”。
- 好发部位:多见于手指侧面、手掌及足底,通常对称分布,少见于手背。
3.病因与关联因素
- 常见诱因:可能与接触过敏原(如镍、铬)、多汗症、真菌感染或精神压力有关。
- 中医对应:中医称为“田螺疱”,认为与湿热内蕴相关,表现为“黄疱闷胀”等症状。
4.治疗与管理
- 基础措施:避免刺激性物质,保持皮肤干燥,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缓解症状。
- 特殊处理:慢性反复发作时需结合紫外线疗法或免疫调节治疗。
5.与其他术语的区分
- lamellar dyshidrosis:指层板状脱屑型出汗不良,属于亚型,表现为更明显的片状脱皮。
提示: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就医确诊,避免自行处理加重病情。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