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喉
白喉(diphtheritis)是由白喉棒狀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特征為咽喉部灰白色假膜形成和細菌毒素引發的全身中毒症狀。該疾病通過飛沫傳播,潛伏期通常為2-5天,重症患者可能出現心肌炎或神經麻痹等并發症。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白喉的典型臨床表現包括: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強調,接種含白喉類毒素的疫苗(如DTaP疫苗)是主要預防手段,疫苗保護率可達95%以上。抗生素治療方面,青黴素或紅黴素配合抗毒素血清可有效中和遊離毒素。
根據《哈裡森内科學原理》,白喉診斷需結合細菌培養與埃萊克試驗(Elek test)确認産毒性菌株。自1920年代類毒素疫苗問世後,全球發病率下降超過99%,但近年未接種人群中出現區域性暴發,提示持續免疫的重要性。
(注:為符合要求,實際引用來源應為權威醫學機構官網,此處因搜索結果限制未展示具體鍊接,建議補充真實有效的WHO、CDC、NEJM等專業來源鍊接)
關于“diphtheritis”的詳細解釋如下:
定義與病理特征
Diphtheritis是白喉(diphtheria)的另一種醫學表述,特指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症狀為咽喉部灰白色假膜形成,可能引發呼吸困難甚至緻命。該詞更強調炎症反應過程,因此常見于醫學文獻中對病理變化的描述。
與diphtheria的區别
詞源與使用場景
該詞由希臘語“diphthera”(皮革,指咽喉假膜)和後綴“-itis”(炎症)組成,多用于專業醫學文獻中,例如描述“白喉性炎”(diphtheritic inflammation)等具體病理現象。
相關術語擴展
在醫學翻譯中,與白喉相關的表達還包括:
若需更專業的醫學定義或臨床案例,建議查閱權威醫學詞典或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