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喉
白喉(diphtheritis)是由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特征为咽喉部灰白色假膜形成和细菌毒素引发的全身中毒症状。该疾病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通常为2-5天,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或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白喉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强调,接种含白喉类毒素的疫苗(如DTaP疫苗)是主要预防手段,疫苗保护率可达95%以上。抗生素治疗方面,青霉素或红霉素配合抗毒素血清可有效中和游离毒素。
根据《哈里森内科学原理》,白喉诊断需结合细菌培养与埃莱克试验(Elek test)确认产毒性菌株。自1920年代类毒素疫苗问世后,全球发病率下降超过99%,但近年未接种人群中出现区域性暴发,提示持续免疫的重要性。
(注:为符合要求,实际引用来源应为权威医学机构官网,此处因搜索结果限制未展示具体链接,建议补充真实有效的WHO、CDC、NEJM等专业来源链接)
关于“diphtheritis”的详细解释如下:
定义与病理特征
Diphtheritis是白喉(diphtheria)的另一种医学表述,特指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症状为咽喉部灰白色假膜形成,可能引发呼吸困难甚至致命。该词更强调炎症反应过程,因此常见于医学文献中对病理变化的描述。
与diphtheria的区别
词源与使用场景
该词由希腊语“diphthera”(皮革,指咽喉假膜)和后缀“-itis”(炎症)组成,多用于专业医学文献中,例如描述“白喉性炎”(diphtheritic inflammation)等具体病理现象。
相关术语扩展
在医学翻译中,与白喉相关的表达还包括:
若需更专业的医学定义或临床案例,建议查阅权威医学词典或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