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古生] 恐鳥目;奇威鳥目
Dinornithiformes是古生物學中表示恐鳥目的拉丁文學名,這類已滅絕的大型平胸鳥類曾分布于新西蘭。該名稱由希臘詞"deinos"(巨大)和"ornis"(鳥)組合而成,字面意為"巨大的鳥類"。
根據古生物分類系統,Dinornithiformes屬于鳥綱鶴鴕目下的獨立演化支系,現存最接近的親屬是幾維鳥。該目包含2個科(Dinornithidae和Emeidae),其中巨型恐鳥(Dinornis robustus)站立高度可達3.6米,體重約230公斤,是迄今發現最大的鳥類之一。
其獨特的形态特征包括:
根據新西蘭環境保護部考古記錄,恐鳥約在1445年左右滅絕,主要歸因于人類殖民後的栖息地破壞和過度捕獵。牛津大學放射性碳測年顯示,最後種群存活至15世紀末。現存标本主要保存在奧塔哥博物館和坎特伯雷博物館。
"Dinornithiformes"是生物學分類中的一個目名,其中文譯名為恐鳥目。該術語專指一類已滅絕的大型平胸類鳥類,具有以下特征:
分類地位
屬于鳥綱(Aves)下的古颚總目(Paleognathae),與鴕鳥、鸸鹋等現存平胸類鳥類有較近的親緣關系。
形态特征
恐鳥目鳥類體型巨大,部分物種站立高度可達3.6米,體重約230公斤,是已知體型最大的鳥類之一。其胸骨缺乏龍骨突,翅膀退化,不具備飛行能力。
分布與滅絕
該目鳥類曾廣泛分布于新西蘭,因人類活動(捕獵、栖息地破壞)及外來物種引入,約在15-16世紀完全滅絕。最後确認存活的物種可能延續至18世紀初期。
由于搜索結果僅提供基礎譯名,更多古生物學細節(如具體物種、化石發現)建議通過專業文獻或博物館資料進一步查閱。
strictrevealwater heatermeaningfullyseemingprolapseconsolidatingfoggedlampwickspadedsufferableswallowscounter clockwisedirectly proportionalharmonic oscillatorlook sickmixed blessingnon gratapackaging materialprovisional measuresunk costtalent developmentboatmanshipcapsularydelicatessendiazoelectrochromatographyhomophonicidentifiabilityinaugu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