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ocerata是什麼意思,Dinocerata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恐角目
專業解析
Dinocerata(恐角目) 是古近紀(約6600萬至3400萬年前)繁盛的一類大型原始有蹄類哺乳動物,屬于哺乳綱(Mammalia)下的一個滅絕目。其名稱源自希臘語,“deinos”意為“恐怖的”,“keras”意為“角”,形象地描述了該類群最顯著的特征——頭骨上發達的骨質突起(常被誤稱為“角”)。它們也被稱為“尤因獸類”(Uintatheres),源自其模式屬尤因獸(Uintatherium)的發現地美國猶他州的尤因塔盆地(Uinta Basin)。
主要特征與生物學
- 獨特的頭骨結構:恐角目最醒目的特征是其頭骨頂部通常具有三對(少數種類為兩對)大型、骨質、覆蓋皮膚的突起(骨贅)。這些突起并非真正的角(無角質鞘),而是由額骨和鼻骨特化形成的巨大隆起,尤其在雄性中更為發達,可能用于種内展示或争鬥。其頭骨厚重,顴弓寬大,下颌深而強壯。
- 特化的齒列:它們具有典型的原始哺乳動物齒式(3.1.4.3 / 3.1.4.3),但犬齒高度特化,形成巨大的、匕首狀的獠牙(尤其在上颌),下颌則相應有骨質突起保護。臼齒為低冠丘形齒(bunodont),適合壓碎柔軟的植物。
- 體型巨大:恐角目是古近紀早期至中期體型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之一。最大的屬,如尤因獸(Uintatherium)和恐角獸(Dinoceras),體長可達4米,肩高約1.8米,體重估計可達數噸。
- 笨重的身軀:其骨骼粗壯,四肢呈柱狀(graviportal),類似現代的犀牛或大象,適合支撐巨大的體重。腳趾末端有短而寬的蹄子。尾巴相對較短。
- 生态位:根據其牙齒形态和體型推斷,恐角目是生活在森林、沼澤或河岸環境的植食性動物,主要以嫩葉、果實和柔軟的植物為食。它們巨大的體型和可能存在的獠牙(盡管可能主要用于展示或種内競争)使其在當時的生态系統中占據優勢地位,成年個體可能少有天敵。
演化曆史與滅絕
- 起源與繁盛:恐角目最早出現于古新世早期(約6600萬年前),在古新世中晚期至始新世中期(約5800萬至4000萬年前)達到多樣性和分布的頂峰,化石廣泛發現于東亞(中國、蒙古)、中亞和北美。
- 滅絕:到了始新世晚期(約3700萬至3400萬年前),恐角目迅速衰落并最終滅絕。其滅絕原因可能與全球氣候變冷變幹(始新世-漸新世氣候轉變)、植被類型變化(如更多硬草出現),以及新興的、更進步的植食性哺乳動物類群(如犀形類、偶蹄類)的競争壓力有關。它們笨重的體型和特化的、可能無法有效處理新植被的牙齒,使其難以適應環境變化。
分類地位
恐角目在哺乳動物系統發育樹上的位置存在争議,傳統上被歸入“踝節目”(Condylarthra),但踝節目本身是一個并系群(非自然類群)。現代研究傾向于認為恐角目屬于哺乳綱下的一個獨立目,其親緣關系可能與南方有蹄類(Meridiungulata)或勞亞獸總目(Laurasiatheria)的基幹類群有關,但确切位置仍需更多研究。
參考資料: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useum of Paleontology: 恐角目介紹
-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Uintatherium 研究摘要 (見相關論文)
- Wyoming State Museum: 懷俄明州恐角目化石
- The Paleobiology Database: Dinocerata 分類與分布數據
網絡擴展資料
Dinocerata(恐角目)是已滅絕的原始有蹄類哺乳動物類群,以下是其核心信息:
-
分類與定義
屬于哺乳綱下的一個目,學名源自希臘語"deinos"(恐怖)和"keras"(角),因其部分物種頭骨有角狀突起得名。韋氏詞典将其描述為古新世至始新世時期的小型原始有蹄類動物目。
-
生存時期與分布
活躍于約66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古新世至始新世,化石主要發現于北美和亞洲北部。
-
形态特征
- 體型:部分物種體型龐大,如北美洲的尤因塔獸(Uintatherium),肩高可達1.5米
- 牙齒:牙齒逐漸退化,臼齒冠部呈V型結構,部分晚期物種甚至完全失去上犬齒
- 四肢:半重力適應型四肢,具有五趾蹄足,適合支撐較大體重。
-
生态與滅絕
為草食性動物,可能因氣候變化或競争壓力,在始新世晚期逐漸滅絕。
需注意:權威性較低,部分細節(如牙齒結構描述)建議結合古生物學專業文獻進一步驗證。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古生物數據庫或相關學術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