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schisis是什麼意思,diaschisis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神經機能聯繫不能
例句
The objective is to observe the crossed cerebellum diaschisis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nd the interventional effects of ligustrazine.
目的是觀察大鼠局竈性腦缺血後小腦失聯絡現象及中藥川芎嗪的幹預作用。
AIM: To observe the crossed cerebellum diaschisis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nd the interventional effects of ligustrazine.
目的:觀察大鼠局竈性腦缺血後小腦失聯絡現象及中藥川芎嗪的幹預作用。
專業解析
diaschisis(神經機能聯繫不能)是一個重要的神經科學概念,指大腦某一區域發生損傷(如卒中、外傷)後,與其有神經纖維連接但本身結構完好的遠隔區域出現的短暫性功能抑制或代謝降低現象。這種現象并非由遠隔區域的直接結構損傷引起,而是由于神經通路中斷導緻的神經活動或代謝改變。
其核心要點如下:
-
概念本質與機制:
- 大腦不同區域通過複雜的神經網絡相互連接。當網絡中的一個關鍵節點(“樞紐區”)受損時,通過突觸連接或神經纖維束依賴該節點的遠隔區域會失去正常的興奮性輸入或受到抑制性影響。
- 這導緻遠隔區域神經元活動暫時性減少、葡萄糖代謝降低(可通過PET或fMRI觀察到)和功能暫時性抑制。這種抑制是可逆的,隨着時間推移或康複訓練,遠隔區域功能可能部分或完全恢複,盡管原發損傷區域可能無法修複。這解釋了為什麼一些神經功能缺損在急性期後能得到改善 [1]。
-
發現與經典例子:
- 該概念最早由瑞士神經學家Constantin von Monakow于1914年系統闡述 [1]。
- 交叉性小腦神經機能聯繫不能是最經典的例子:當一側大腦半球(尤其是額葉或頂葉)發生卒中時,會導緻對側小腦半球(通過皮質-腦橋-小腦通路連接)出現代謝和功能低下 [2]。這種遠隔效應可能導緻急性期出現共濟失調等症狀,而這些症狀可能隨着時間改善。
-
臨床意義:
- 理解diaschisis對于解釋急性腦損傷後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功能缺損至關重要,這些缺損不能僅用原發病竈解釋 [3]。
- 它有助于理解神經功能恢複的部分機制:隨着遠隔區域抑制的解除(可能涉及神經可塑性、替代通路激活等),功能得以改善。
- 現代神經影像學(如PET、fMRI、SPECT)可以直觀地顯示diaschisis區域,為診斷和預後評估提供信息 [2]。
參考資料來源:
- Von Monakow, C. (1914). Die Lokalisation im Grosshirn und der Abbau der Funktion durch kortikale Herde. Bergmann. (原始文獻,闡述了diaschisis概念)
- Sobesky, J. (2016). The role of diaschisis in stroke recovery. The Lancet Neurology, 15(9), 869-871. (現代綜述,讨論diaschisis在卒中的作用,包括交叉性小腦神經機能聯繫不能)
- Andrews, R. J. (1991). Transhemispheric diaschisis. A review and comment. Stroke, 22(7), 943-949. (讨論跨半球神經機能聯繫不能的臨床研究)
網絡擴展資料
Diaschisis(中文常譯為“神經功能聯繫不能”或“遠隔功能抑制”)是神經科學中的一個術語,指大腦某一區域受損後,與其存在神經連接的遠端腦區因失去正常輸入而出現的暫時性功能抑制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起源
- 詞源:源自希臘語 dia(分開)和 schisis(分裂),字面意為“分離性斷裂”。
- 核心概念:腦損傷不僅影響受損區域本身,還會通過神經連接網絡導緻其他未直接受損區域的功能異常。例如,小腦梗死可能引發大腦皮層的代謝活動降低(跨突觸效應)。
- 提出者:由瑞士神經學家 Constantin von Monakow 在1914年提出,用于解釋中風後遠端腦區的功能障礙。
2. 發生機制
- 連接中斷: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傳遞或軸突連接被破壞,導緻依賴這些連接的遠端腦區失去正常調控。
- 代謝改變:遠端區域的葡萄糖代謝、血流量或神經遞質水平可能下降(通過PET或fMRI可觀測)。
- 可逆性:多數情況下,這種抑制是暫時的,隨着時間推移或康複治療,部分功能可通過神經可塑性恢複。
3. 類型與例子
- 皮質-皮質間型:如左側額葉損傷導緻右側小腦功能抑制。
- 皮質-丘腦型:皮層損傷引發丘腦代謝活動降低。
- 交叉性小腦神經功能聯繫不能(CCD):大腦半球病變導緻對側小腦功能抑制,常見于中風患者。
4. 臨床意義
- 症狀解釋:幫助理解患者為何出現超出損傷部位的廣泛症狀(如語言障礙伴隨運動協調問題)。
- 康複預測:遠端區域功能恢複可能預示更好的預後。
- 治療靶點:針對抑制區域的神經調控技術(如經顱磁刺激)可能促進功能恢複。
5. 現代研究進展
- 影像學驗證:fMRI和DTI技術證實了白質纖維束中斷與遠端功能抑制的關系。
- 分子機制:涉及谷氨酸能傳遞異常、炎症因子擴散等假說。
如需更深入的病理機制或病例分析,建議查閱神經病學教科書或最新研究論文。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