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dɪ'æbələʊ; daɪ-/ 美:/'dɪˈɑːbəˌloʊ/
複數 diabolos
n. 空竹;扯鈴
Smart diabolo, water meteor.
靈動的空竹、水流星;
Diabolo artists won hearty applause with their performances.
空竹表演活潑美麗,迎來一片掌聲。
Originally from China, the diabolo is popular among Chinese living in Malaysia.
空竹起源于中國,頗受馬來西亞華人的歡迎。
It is said that the diabolo was originally a kind of toy which children liked very much.
據說空竹是由陀螺演變而來的一種兒童玩具,過去抖空竹是孩子們常玩的遊戲。
Therefore, playing diabolo can improve the flexibility of human body and defer senescence.
長期以此鍛煉,可以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延緩衰老。
Diabolo(中文常稱“空竹”或“扯鈴”)是一種具有悠久曆史的中國傳統雜技道具和玩具,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闡述:
定義與基本形态 Diabolo 本質上是一個由兩個對稱的碗狀或圓錐狀部件在中心軸處連接而成的物體(傳統多為竹木或葫蘆制成,現代常用塑料或金屬)。玩耍時,玩家使用一根兩端系有手柄的細繩(抖繩)操控它,通過手臂的抖動和繩索的牽引,使其在繩上高速旋轉、保持平衡,并完成抛接、纏繞、加速等各種技巧動作。其名稱“Diabolo”源自希臘語“diabállō”,意為“投擲穿越”,後經意大利語演變而來,形象地描述了其運動特性。
曆史起源與發展 空竹起源于中國,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當時稱為“空鐘”或“響簧”。最初可能是由民間兒童玩具或與農耕相關的器械演變而來。明清時期(14世紀至20世紀初)尤為盛行,成為街頭表演和廟會常見的雜技項目,并發展出多種樣式和玩法。約在18至19世紀,空竹經由絲綢之路或海上貿易傳入歐洲,被稱為“Diabolo”,并在西方世界流行開來,成為馬戲團表演和休閑運動的一部分。
結構與玩法機制 空竹的核心玩法依賴于物理學的陀螺效應(旋轉穩定性)和角動量守恒原理。玩家通過有節奏地牽拉抖繩,使空竹在繩段間滾動摩擦加速旋轉。高速旋轉産生的陀螺效應使其能穩定地立在抖繩上。通過改變雙手拉繩的速度、力度、角度和方向,玩家可以控制空竹的轉速、方向、高度,實現如“上繩”、“抛高”、“繞繩”、“換手”乃至多空竹同時操控等高難度技巧。
文化意義與當代價值 空竹不僅是一種娛樂工具,更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民間藝術的活力。作為一項手眼協調、鍛煉身體(特别是上肢、肩頸和核心力量)且富有技巧性的運動,現代空竹已發展成全球性的健身和表演項目。國際上有專門的空竹組織和比賽,其技巧不斷創新,融合了雜技、舞蹈和現代音樂元素,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獨特文化載體。
Diabolo(發音:英[dɪ'ɑ:bələʊ],美[dɪ'ɑ:bəˌloʊ])是一種傳統雜耍道具和遊戲器具,具體釋義如下:
核心含義
Diabolo 指中國傳統玩具"空竹"(又稱響鈴),由兩個對稱的碗狀結構通過中軸連接而成,通過繩索和木棍操控可進行抛接、旋轉等雜技動作。其英文名源自希臘語"diabolos"(意為"投擲"),中文音譯為"抖空竹"或"扯鈴"。
文化背景
空竹運動在中國已有千年曆史,常用于民間表演和健身活動。現代雜技表演中,Diabolo 常被融入高難度技巧,例如提到的"高抛"和"水流星"結合的特技。
語言擴展
相關短語
如需了解更多雜技技巧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新東方線上詞典和法語助手的詳細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