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Hume是什麼意思,David Hume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大衛·休谟(蘇格蘭哲學家)
例句
In a 1757 essay, the philosopher David Hume argued that because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aste are uniform in human nature, the value of some works of art might be essentially permanent.
哲學家大衛·休谟在1757年的一篇文章中談到,因為人類的審美具有共同性,所以一些藝術作品的價值可能是永恒的。
David Hume: Out of custom and habit.
大衛·休谟:超越風俗與習慣。
A principle Hume is most famous for. David Hume.
休谟的原則是最著名的,大衛,休谟。
Avarice, the spur of industry — David Hume, Scotish philosopher.
貪婪是工業的馬刺- - -戴維·休谟,蘇格蘭哲學家。
Even David Hume, a famous Scottish empiricist, paid the occasional visit.
甚至著名的蘇格蘭經驗主義哲學家大衛·休谟也偶爾來此做客。
專業解析
大衛·休谟(David Hume,1711年5月7日-1776年8月25日)是蘇格蘭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哲學家、曆史學家、經濟學家和散文家之一,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經驗主義者及懷疑論者。他的思想深刻地質疑了傳統的形而上學、宗教信念和理性主義認識論,并對後世哲學(尤其是康德、邏輯實證主義)及社會科學産生了深遠影響。以下是其核心思想與貢獻的詳細解釋:
1. 經驗主義認識論與觀念理論
休谟堅持一切人類知識都源于經驗(Experience)。他将心靈的内容分為兩類:
- 印象(Impressions):指直接、生動、強烈的感官或情感體驗(如看到的顔色、感覺到的冷熱、體驗到的憤怒)。
- 觀念(Ideas):是印象在思維中的微弱摹本或再現,是思考、記憶或想象的對象。
休谟提出了著名的“觀念關系”分類:
- 觀念的關系(Relations of Ideas):涉及數學和邏輯真理(如“三角形有三條邊”),僅憑概念分析即可确定,必然為真,但僅關乎概念本身,不涉及世界事實。
- 實際的事情(Matters of Fact):關于世界如何存在的陳述(如“太陽明天會升起”)。這類知識建立在因果關系之上,而因果關系本身并非理性可證明,而是基于經驗觀察和習慣性聯想(Custom or Habit)。我們觀察到事件A總是伴隨事件B發生,便在心理上形成習慣,預期A出現後B也會出現。但休谟指出,我們無法從邏輯上證明“未來必然符合過去”,即所謂的“歸納問題”(Problem of Induction),這動搖了科學知識确定性的基礎。
2. 對因果關系的批判
休谟對傳統因果概念的批判是其哲學的核心貢獻。他認為:
- 我們從未直接感知到兩個事件之間必然的“因果聯繫”(Necessary Connection),隻能觀察到事件的恒常聯結(Constant Conjunction)和時間上的先後順序(Priority in Time)。
- 所謂的因果必然性,不過是心靈在重複經驗後産生的習慣性期待(Customary Expectation)。當我們說A導緻B時,實際意思是:在過去的經驗中,A類事件總是被B類事件跟隨,因此我們期待并相信未來也會如此。
- 這一批判揭示了人類知識(尤其是科學知識)依賴于無法被理性最終辯護的信念,體現了深刻的懷疑論立場。
3. 情感倫理學(道德情感論)
在倫理學上,休谟反對理性主義倫理學(如認為道德真理可通過理性發現)。他主張:
- 道德區分源于情感而非理性:“理性是且隻應是激情的奴隸”(Reason is, and ought only to be the slave of the passions)。道德判斷(如善惡、對錯)并非基于對客觀事實的理性認知,而是源于我們觀察行為或品格時産生的特定情感反應(Sentiments),主要是贊許或譴責的情感。
- 同情(Sympathy)是道德情感的基礎:我們能夠通過想象設身處地,感受他人的快樂或痛苦,這種共鳴能力(同情)是道德判斷和社會合作的基礎。
- 道德的核心是促進效用(Utility)或社會福祉:那些能帶來快樂、幸福或對社會有益的行為和品格(如仁愛、正義)會得到我們的道德贊許。
4. 宗教懷疑論
休谟對宗教持強烈的懷疑态度:
- 他批判了關于上帝存在的傳統論證(如設計論、因果論),認為它們超出了人類經驗的範圍,缺乏堅實的經驗基礎。
- 他對神迹(Miracles)的批判尤為著名:他論證道,神迹的證言永遠無法可靠地成立,因為人類證言的可靠性總是低于自然規律恒常性的證據。一個神迹要可信,其證言的虛假必須比自然規律被打破更不可思議——而這幾乎不可能。
5. 曆史與政治思想
作為曆史學家(著有六卷本《英格蘭史》),休谟強調曆史研究應基于證據和批判精神,避免黨派偏見。在政治哲學上,他主張政府起源于人類建立秩序和保障財産權的實際需要(功利基礎),而非神聖權利或社會契約(他對此持懷疑态度)。他支持法治、溫政治權威和適度的商業社會。
大衛·休谟是一位徹底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其思想以對人類認知能力局限性的深刻洞察為核心。他揭示了因果關系、歸納推理、自我同一性、道德判斷乃至宗教信仰背後的心理習慣和情感基礎,對傳統形而上學和宗教教條進行了颠覆性批判。盡管其懷疑論挑戰了知識的确定性,但他也強調了基于經驗和同情的社會生活與道德實踐的重要性。他的思想是現代哲學認識論、倫理學、科學哲學以及宗教批判不可或缺的起點。
參考資料:
- Hume, David.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1739–1740). Edited by David Fate Norton and Mary J. Nor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核心哲學著作,包含認識論、情感論、道德論)
- Hume, David.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748). Edited by Tom L. Beaucham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對《人性論》認識論部分的改寫與精煉)
- Hume, David. An Enq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1751). Edited by Tom L. Beaucham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對《人性論》倫理學部分的改寫與精煉)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David Hume"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hume/) (權威的學術性概述)
-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David Hume" (https://iep.utm.edu/hume/) (詳盡的條目介紹其生平與思想)
- Hume, David. The History of England (1754–1762). (重要曆史著作,反映其政治社會思想)
網絡擴展資料
大衛·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是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西方哲學史上極具影響力的經驗主義哲學家、曆史學家和經濟學家。以下從多個維度解析其身份與貢獻:
1.生平與背景
- 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貴族家庭,11歲進入愛丁堡大學,但未完成學業。
- 曾學習法律并短暫經商,後赴法國專攻哲學,完成代表作《人性論》。
- 職業生涯多元,曾任英國駐法使館秘書、副國務大臣,并參與編撰《英國史》,成為當時權威曆史著作。
2.哲學思想
- 經驗主義與懷疑論:主張知識源于感官“印象”而非理性,認為人類無法确知實體存在,提出“不可知論”。
- 因果論革新:否定傳統因果必然性,提出“習慣性聯想”理論,認為因果關系是心理習慣的産物。
- 倫理學與宗教觀:強調道德情感源于人性而非理性,批判宗教神學,主張自然主義宗教觀。
3.主要著作
- 《人性論》(1739-1740):試圖建立以心理學為基礎的道德哲學體系,但因反響平淡後改寫為《人類理解研究》。
- 《人類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則研究》(1751):系統闡述其認識論和倫理學思想。
- 《英國史》(1754-1762):以曆史學家身份成名,該書長期被視為英格蘭曆史學經典。
4.影響與遺産
- 啟發盧梭、康德等哲學家,康德稱其理論促使自己從“獨斷論迷夢”中覺醒。
- 作為英國經驗主義三大代表之一(另兩位為洛克、貝克萊),其思想成為實證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的重要源頭。
總結來看,大衛·休谟以跨學科的學術視野,将哲學、曆史與人性研究結合,其懷疑論和經驗主義方法論深刻重塑了近代哲學的發展路徑。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