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钴毒砂
danaite 是一種稀有的礦物,屬于硫砷鐵礦(Arsenopyrite)的變種,化學式為FeAsS(與砷黃鐵礦相同)。它主要由鐵(Fe)、砷(As)和硫(S) 組成,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通常呈現銀白色至鋼灰色金屬光澤,表面可能因氧化而呈淺黃色。其名稱源于美國礦物學家和地質學家詹姆斯·德懷特·達納(James Dwight Dana),以紀念他對礦物學的貢獻。
成分與結構
danaite的化學成分與砷黃鐵礦一緻,但傳統上用于描述特定産地的富钴或鎳的砷黃鐵礦變體。其晶體常呈棱柱狀或闆狀,硬度約為5.5-6(莫氏硬度),密度較高(約6.1 g/cm³)。
形成環境
常見于中高溫熱液礦床中,與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等硫化物共生。主要分布于變質岩或花崗岩接觸帶,典型産地包括加拿大魁北克、德國哈爾茨山脈及美國新英格蘭地區。
經濟與科學價值
作為含砷礦物,danaite本身無直接經濟用途,但可作為找礦标志(指示金礦或钴鎳礦床)。其研究有助于理解熱液成礦過程和砷元素的地球化學行為。
現代礦物學已逐步淘汰"danaite"這一名稱,将其歸為砷黃鐵礦的亞種。國際礦物學協會(IMA)建議統一使用"砷黃鐵礦"(Arsenopyrite),但部分文獻仍保留"danaite"以區分特定成分變體。
參考資料(因網絡資源有限,部分來源未提供鍊接,建議通過學術數據庫驗證):
Danaite 是一種礦物的英文名稱,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Danaite 是毒砂(Arsenopyrite)的一種變種,化學成分為含钴的硫砷鐵礦物,化學式通常表示為(Fe,Co)AsS。它屬于硫化物礦物類别,晶體結構呈單斜晶系,常見金屬光澤。
該詞源自美國礦物學家James Dwight Dana 的姓氏,以紀念他對礦物學的貢獻。
在中文中常譯為钴毒砂 或鑽毒砂,部分文獻可能誤稱為“锆毒砂”(推測為翻譯或拼寫錯誤)。
若需進一步了解礦物特性或地質分布,可參考礦物學專業資料或地質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