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钴毒砂
danaite 是一种稀有的矿物,属于硫砷铁矿(Arsenopyrite)的变种,化学式为FeAsS(与砷黄铁矿相同)。它主要由铁(Fe)、砷(As)和硫(S) 组成,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通常呈现银白色至钢灰色金属光泽,表面可能因氧化而呈浅黄色。其名称源于美国矿物学家和地质学家詹姆斯·德怀特·达纳(James Dwight Dana),以纪念他对矿物学的贡献。
成分与结构
danaite的化学成分与砷黄铁矿一致,但传统上用于描述特定产地的富钴或镍的砷黄铁矿变体。其晶体常呈棱柱状或板状,硬度约为5.5-6(莫氏硬度),密度较高(约6.1 g/cm³)。
形成环境
常见于中高温热液矿床中,与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硫化物共生。主要分布于变质岩或花岗岩接触带,典型产地包括加拿大魁北克、德国哈尔茨山脉及美国新英格兰地区。
经济与科学价值
作为含砷矿物,danaite本身无直接经济用途,但可作为找矿标志(指示金矿或钴镍矿床)。其研究有助于理解热液成矿过程和砷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现代矿物学已逐步淘汰"danaite"这一名称,将其归为砷黄铁矿的亚种。国际矿物学协会(IMA)建议统一使用"砷黄铁矿"(Arsenopyrite),但部分文献仍保留"danaite"以区分特定成分变体。
参考资料(因网络资源有限,部分来源未提供链接,建议通过学术数据库验证):
Danaite 是一种矿物的英文名称,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Danaite 是毒砂(Arsenopyrite)的一种变种,化学成分为含钴的硫砷铁矿物,化学式通常表示为(Fe,Co)AsS。它属于硫化物矿物类别,晶体结构呈单斜晶系,常见金属光泽。
该词源自美国矿物学家James Dwight Dana 的姓氏,以纪念他对矿物学的贡献。
在中文中常译为钴毒砂 或钻毒砂,部分文献可能误称为“锆毒砂”(推测为翻译或拼写错误)。
若需进一步了解矿物特性或地质分布,可参考矿物学专业资料或地质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