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來能做成的(卻沒做成)
His design was infinitely better than anything I could have done.
他的設計比我所能設計的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Her hair could have done with a wash.
她的頭發該洗一洗了。
But it could have done better still.
但它們其實是有能力做得更好的。
You could have done it that way.
你也可以用那種方法。
She could have done better.
她做得不夠好。
"could have done"是英語中常見的情态動詞過去完成結構,主要用于以下三種語義場景:
表示過去未實現的可能性 該結構表達某事在過去存在發生的可能性,但最終未成為現實。例如:"She could have won the competition if she hadn't slipped"(如果沒有滑倒,她本可能赢得比賽)。這種用法常與條件狀語從句搭配,體現對過去事件的假設性推斷。
表達批評或建議 在特定語境中帶有責備或建議的含義,如:"You could have told me earlier about the meeting"(你本可以早點告訴我會議的事情)。此時通過虛拟語氣強調說話者認為對方應當采取而未采取的行動,參考牛津詞典對情态動詞的語用分析。
推測過去事件 用于對已發生事件的可能性判斷,例如:"The lights are off – they could have gone out"(燈滅了——他們可能出門了)。這種推測性用法區别于"must have done"的确定性推斷,表達較低程度的可能性,符合BBC英語教學對推測性情态動詞的層級劃分。
該結構的否定形式"couldn't have done"則表示對過去事件可能性的否定推斷,如:"He couldn't have stolen the money because he was abroad"(他當時在國外,不可能偷錢)。此類用法在劍橋語法體系中屬于典型的情态動詞否定推斷模式。
“Could have done” 是英語中一個常用的情态動詞結構,由could(過去式情态動詞) + have + 過去分詞構成,主要用于以下場景:
指過去有能力和機會做某事,但實際未做。常帶有“本可以…(但沒做)”的遺憾或批評語氣。
表示對過去某事的可能性猜測,但不确定是否真實發生。
用于與過去事實相反的假設,常與if 條件句連用,表達“如果…,本可以…”。
通過語境判斷具體含義是關鍵。例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