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kə'lʌmbɪəm/ 美:/'kə'lʌmbɪəm/
n. 铌
No. 3 is columbium orebody.
礦體為铌礦體。
“Columbium”是化學元素“铌”(niobium)的舊稱,其原子序數為41,元素符號為Nb。該名稱源于1801年英國化學家查爾斯·哈契特(Charles Hatchett)的發現,他在分析一種铌鐵礦樣本時首次分離出該元素,并以美洲大陸發現者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的名字命名。然而,1846年德國化學家海因裡希·羅斯(Heinrich Rose)誤認為這是另一種新元素,将其重新命名為“niobium”,源自希臘神話中的尼俄伯(Niobe),由此引發命名争議。直至1950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正式确定“niobium”為國際通用名稱,但“columbium”仍在部分曆史文獻和工業領域(如美國早期的冶金文獻)中被沿用。
铌的物理化學性質使其在現代工業中至關重要。它具有高熔點(2468°C)、良好的超導性和抗腐蝕性,廣泛用于制造高強度合金鋼、超導磁體(如粒子加速器中的铌钛合金),以及航空航天發動機部件。世界權威科學數據庫《自然》(Nature)指出,铌在核反應堆中作為包覆材料的需求近年來顯著增長,因其能有效吸收中子并維持結構穩定性。
參考資料:
Columbium 是化學元素铌(Niobium) 的舊稱,其化學符號為Nb,原子序數41,屬于過渡金屬。以下是詳細解釋:
Columbium 源自拉丁語“Columbia”(哥倫比亞),由英國化學家 Charles Hatchett 于1801年發現并命名。他當時從铌鐵礦中分離出該元素的氧化物,将其稱為“columbium”。但1844年德國科學家 Heinrich Rose 重新研究後将其命名為“Niobium”(源自希臘神話人物尼俄伯),後經國際化學界統一采用“Niobium”作為正式名稱。
铌因高熔點和耐腐蝕性,廣泛應用于:
1950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正式确定使用Niobium 替代 Columbium,以消除命名混亂。但某些領域(如冶金、地質)仍沿用舊稱“Columbium”或“Cb”。
Columbium 是铌的舊稱,現以 Niobium(Nb)為國際标準名稱,廣泛應用于高科技工業。如需進一步了解铌的提取或應用案例,可參考化學手冊或材料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