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三斜鎂鐵磷灰石;[礦物] 淡磷鈣鐵礦
Collinsite 是一種稀有的含水磷酸鹽礦物,其化學式為Ca₂(Mg,Fe²⁺)(PO₄)₂·2H₂O。它屬于三斜晶系,通常以針狀、纖維狀或放射狀集合體形式出現,顔色多為無色、白色、淺黃色或淺綠色,具有玻璃光澤至絲絹光澤,莫氏硬度約為 3.5,比重約為 3.1。
該礦物于 1947 年首次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 Francon Quarry 發現,并以加拿大礦物學家 William Henry Collins 的名字命名。Collinsite 主要形成于富含磷酸鹽的偉晶岩或熱液礦床中,常與磷灰石、綠松石等其他磷酸鹽礦物共生。其晶體結構由鈣、鎂/鐵離子與磷酸根構成的層狀單元組成,層間通過水分子連接,這一結構特征使其具有獨特的物理性質。
來源參考:
根據搜索結果和相關資料,"collinsite"(音标:['kɔlinsait])是一種礦物學專業術語,中文譯名為三斜鎂鐵磷灰石。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屬性
該礦物屬于磷酸鹽礦物類别,化學組成主要含鈣、鎂、鐵等元素,晶體結構為三斜晶系(triclinic system)。其英文名稱可能源自某位地質學家或發現者的姓氏。
物理特征
根據關聯礦物信息,類似礦物如鎂斜磷鐵錳礦(Mg-sarcopside)常呈黃粉色至棕粉色,具有玻璃光澤。盡管網頁未直接描述collinsite的顔色,但可推測其外觀可能與同類礦物相似。
相關術語
應用與意義
此類礦物主要具有地質學研究價值,可用于分析岩石形成環境或礦物演化過程,實際工業應用較少。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有限(為低權威性詞典,未提供有效信息),建議通過專業地質數據庫(如Mindat.org)或礦物學文獻獲取更精确的化學成分、産地等數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