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urriculum是什麼意思,cocurriculum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輔助課程
專業解析
"cocurriculum"(也常寫作 "co-curriculum" 或 "co curriculum")指的是與學校或大學的正規學術課程(curriculum)并行、相輔相成的一系列課外活動和學習體驗。它并非核心學術課程的替代品,而是其重要的補充和延伸,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其核心含義和特點包括:
- 補充學術學習: cocurriculum 活動設計的目的通常是為了鞏固、應用或拓展學生在正式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例如,科學俱樂部可以深化對課堂實驗的理解,辯論社可以鍛煉課堂上學到的研究和表達技巧。
- 發展綜合能力: 這是 cocurriculum 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它為學生提供了在課堂之外發展關鍵技能和素質的平台,這些能力對個人成長和未來成功至關重要,包括:
- 領導力: 通過擔任社團負責人、運動隊隊長等角色。
- 團隊合作: 參與團體運動、合唱團、戲劇制作等。
- 溝通能力: 在辯論、演講、模拟聯合國等活動中鍛煉。
- 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 參與競賽、項目設計、社區服務項目等。
- 社交技能: 與不同背景的同齡人互動合作。
- 責任感與自律: 平衡學業與活動參與,履行在活動中的職責。
- 創造力: 參與藝術、音樂、寫作社團或創新項目。
- 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通過志願服務、社區項目等。
- 豐富學習體驗: cocurriculum 為學生提供了探索興趣、發現潛能、追求熱情的機會,這些可能在标準課程中無法充分實現。它讓學習變得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
- 非強制性但受鼓勵: 與核心課程不同,參與 cocurriculum 活動通常是自願的。然而,教育機構普遍大力鼓勵學生參與,并認識到其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巨大價值。
- 形式多樣: cocurriculum 包含極其廣泛的活動類型,常見例子有:
- 體育運動隊
- 各類社團(學術類如數學社、文學社;興趣類如動漫社、攝影社;服務類等)
- 藝術活動(樂隊、合唱團、戲劇社、繪畫班)
- 學生自治組織(學生會)
- 學術競賽(科學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機器人競賽)
- 模拟聯合國
- 志願服務與社區服務項目
- 實習(部分情況下也被視為 cocurriculum 的一部分)
- 戶外教育項目
權威參考來源:
- 美國教育部 在其關于全面教育(Well-Rounded Education)的讨論中,強調了包括課外活動在内的多種學習途徑對學生成功的重要性,這些活動構成了 cocurriculum 的核心。
-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 通過其“Making Caring Common”項目等研究,持續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其中課外活動(cocurricular activities)被反複證明在培養學生社交情感能力、道德品質和升學準備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 全國中學校長協會 在其關于有效中學教育的指導原則中,明确将強大的 cocurricular 項目列為學校提供全面教育體驗的關鍵組成部分,認為其能提升學生參與度、歸屬感和學業成就。
總而言之,cocurriculum 是教育生态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超越了書本知識的傳授,緻力于培養學生在智力、社交、情感、身體和道德等多維度的均衡發展,為他們的未來生活和職業成功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網絡擴展資料
cocurriculum(或寫作co-curriculum)指學校中的輔助課程或聯課活動,是正式課程之外的補充性學習内容,通常與實踐、社團、興趣活動等結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定義:指與主課程(curriculum)相輔相成的活動或課程,旨在通過實踐、團隊協作等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社團、競賽、志願服務等。
- 詞源:前綴“co-”表示“共同、輔助”,與“curriculum”(課程)組合,強調其補充性。
2.與主課程的區别
- 主課程(curriculum):學校規定的必修或選修科目,如數學、語文等學科知識。
- 輔助課程(cocurriculum):側重能力拓展,如領導力培養、藝術實踐等,通常不計入學術成績,但對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3.發音與用法
- 發音:/koʊkəˈrɪkjʊləm/(英式),可拆分為“co”+“curriculum”。
- 複數形式:cocurricula(較少用)。
補充說明
- 實際應用:常見于教育體系強調全人發展的國家,如美國、新加坡等,将課外活動視為輔助課程的一部分。
- 常見搭配:co-curricular activities(輔助課程活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課程設計,可參考來源中的權威詞典或教育類網站。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