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肉食主義
Carnism(肉食主義) 指的是一種隱形的意識形态體系或信念系統,它教導人們接受食用某些動物(如豬、牛、雞、魚等)的行為是合理且必要的,同時排斥其他動物(如貓、狗、馬等)。這一概念由心理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梅勒妮·喬伊(Melanie Joy)博士于2001年首次提出并系統闡述,旨在解釋為何人們會無意識地支持食用某些動物,卻反對食用另一些動物。
結構性暴力與隱形化
Carnism 被視為一種主導性、規範化的意識形态,它通過社會文化、經濟體系和飲食習慣将食用動物行為合理化,同時掩蓋其背後的暴力本質(如工業化養殖、屠宰)。這種意識形态常處于“隱形”狀态,導緻人們很少質疑食肉的道德性。
心理防禦機制
喬伊提出,Carnism 依賴三種心理防禦機制維持其運作:
與素食主義的對立
作為素食主義(Vegetarianism)和純素主義(Veganism)的理論對照,Carnism 揭示了食肉行為并非中立選擇,而是受特定意識形态驅動的結果。它挑戰了“吃肉是自然需求”的普遍假設,強調其社會建構性。
喬伊的理論推動了動物倫理學的跨學科研究,相關論述被收錄于其著作《為什麼我們愛狗、吃豬、穿奶牛:認知失調與肉食主義》(Why We Love Dogs, Eat Pigs, and Wear Cows),該書已成為動物權利運動的标志性文獻。研究指出,Carnism 的批判有助于公衆反思食物系統中的道德矛盾,并促進對可持續飲食的讨論。
參考資料:
"carnism"是一個由"carn-"(拉丁詞根,意為"肉")和"-ism"(表示主義或傾向)構成的合成詞,主要含義如下:
基礎定義
該詞在英語中譯為"肉食癖"或"肉食過多"(),指對肉類食物的強烈偏好或過度依賴的飲食傾向。
語言特征
應用場景
該詞常見于醫學或心理學領域,可能用于描述特定飲食失調症狀,但需注意:當前搜索結果未提供具體語境例句,權威性較低()。
建議需要學術使用時,可進一步查閱《牛津英語詞典》或心理學專業文獻,以确認其具體定義及使用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