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neo是什麼意思,Borneo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borneo英标
美:/'ˈbɔːrnɪˌoʊ/
常用詞典
n. 婆羅洲(加裡曼丹的舊稱)
例句
A region of Malaysia on northwestern Borneo.
馬來西亞婆羅洲西北一地區。
Look at Borneo, where you instantly think of the orang-utans.
看到婆羅洲,你立刻就會想到猩猩。
But holiday snaps taken in Borneo received mixed reviews.
但是婆羅洲的度假照片收到的評論則褒貶不一。
Another hung on in Borneo, becoming the Sunda clouded leopard.
其餘的隻留在婆羅洲,成為巽他雲豹。
One of the world's tiniest frogs has been discovered in Borneo.
世界上最小的一種青蛙之一在婆羅洲被發現。
專業解析
婆羅洲(Borneo) 是世界第三大島嶼,位于東南亞馬來群島中部,赤道橫穿其中。其名稱“Borneo”源于文萊蘇丹國在殖民時期曾控制的西北部地區名稱,後被歐洲殖民者用于指代整個島嶼。該島在行政上分屬三個國家管轄:
- 馬來西亞部分(北部和西北部):分為沙巴州和砂拉越州兩個聯邦州,以及納閩聯邦直轄區。
- 文萊部分(北部沿海):文萊達魯薩蘭國,一個獨立的國家,占據島嶼北部海岸的一小部分。
- 印度尼西亞部分(中、南、東部):稱為加裡曼丹(Kalimantan),占全島面積的約73%,下轄西加裡曼丹省、中加裡曼丹省、南加裡曼丹省、東加裡曼丹省和北加裡曼丹省五個省份。
核心地理與生态特征:
- 古老熱帶雨林: 婆羅洲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熱帶雨林之一,其曆史可追溯至約1.4億年前。這些雨林是地球重要的碳彙和生物基因庫。
- 生物多樣性熱點: 島嶼以其極高的特有物種比例聞名,是許多珍稀瀕危物種的唯一家園。最著名的包括:
- 婆羅洲猩猩(紅毛猩猩):與蘇門答臘猩猩同為亞洲唯一的類人猿。
- 婆羅洲侏儒象: 一種體型較小的亞洲象亞種。
- 婆羅洲犀牛: 極度瀕危,數量極其稀少。
- 長鼻猴: 以其巨大的鼻子和遊泳能力著稱。
- 雲豹、太陽熊、多種犀鳥、萊佛士花(大王花)等。
- 地形地貌: 島嶼中部多山,最高峰是位于沙巴州的京那巴魯山(神山),海拔4,095米。沿海地區多為平原、沼澤和紅樹林。
- 河流系統: 擁有衆多大河,如卡普阿斯河(印尼)、拉讓河(馬來西亞)等,是重要的交通和生态廊道。
經濟與人文:
- 自然資源豐富: 曆史上以木材(如熱帶硬木)和天然橡膠聞名。現代經濟支柱包括石油、天然氣、棕榈油種植園(大規模開發是雨林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及采礦業(如煤炭、金礦)。
- 多元文化: 島上居住着衆多民族,包括馬來人、華人、達雅克人(Dayak,包含伊班族、卡揚族等多個原住民族群)等,文化習俗豐富多樣。達雅克文化以其獨特的長屋、紋身藝術和傳統信仰著稱。
- 人口: 根據印度尼西亞中央統計局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僅印尼加裡曼丹地區人口就超過1660萬。加上馬來西亞沙巴、砂拉越及文萊的人口,全島總人口估計超過2300萬。
生态挑戰:
婆羅洲雨林正面臨嚴重的砍伐、森林火災(常與刀耕火種和清理土地用于種植園有關)以及野生動物栖息地破碎化的威脅。這些活動對全球氣候、生物多樣性和依賴森林的原住民社區都産生了深遠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等機構持續關注并緻力于婆羅洲的保護工作。
參考資料:
- 印度尼西亞中央統計局 (Badan Pusat Statistik - BPS Indonesia): 提供印尼加裡曼丹各省的官方人口統計數據。 https://www.bps.go.id/ (具體數據需在其網站查詢省級數據)
-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 婆羅洲項目: 詳細介紹婆羅洲的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保護行動。 https://www.worldwildlife.org/places/borneo-and-sumatra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 - 加裡曼丹熱帶雨林遺産: 雖然目前沒有整個婆羅洲雨林的世界遺産地,但其部分區域(如京那巴魯公園)已被列入,相關頁面提供該地區生态價值信息。 https://whc.unesco.org/en/list/1012 (此為京那巴魯公園示例,可查找相關區域信息)
網絡擴展資料
單詞解釋:Borneo
一、定義與核心含義
- 詞性:名詞(n.)
- 發音:
- 英式發音:/ˈbɔːniəʊ/
- 美式發音:/ˈbɔːrnioʊ/
- 核心含義:
Borneo 指位于東南亞的世界第三大島嶼(僅次于格陵蘭島和新幾内亞島),現多稱加裡曼丹島(Kalimantan)。該島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文萊三國,以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及豐富的自然資源聞名。
二、詞源與名稱演變
-
詞源:
- Borneo 源于文萊王國(Brunei Kingdom)的馬來語發音,西方殖民時期沿用此名。中國史籍曾稱其為“渤泥”“婆利”,近代譯為“婆羅洲”,現根據印尼官方名稱統稱加裡曼丹島。
- Kalimantan 是印尼語對全島的稱呼,原指馬來西亞一帶的某個民族,後擴展為全島名稱。
-
名稱争議:
- 中國文獻中,“婆羅洲”與“加裡曼丹”長期混用。《辭海》第7版明确将“加裡曼丹島”作為正式名稱,舊稱“婆羅洲”。
- 印尼将全島統稱Kalimantan,而馬來西亞和文萊的屬地仍沿用Borneo(如沙巴州、砂拉越州)。
三、地理與生态特征
-
地理概況:
- 面積:約75萬平方公裡,赤道橫穿全島,屬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超3800毫米。
- 地形:中央山脈縱貫全島(最高峰基納巴盧山海拔4095米),沿海多平原,内陸為原始雨林和山地。
- 河流:短促且呈放射狀分布,如卡普阿斯河、馬哈坎河,是溝通内陸與沿海的交通要道。
-
生态獨特性:
- 擁有全球最古老的熱帶雨林,森林覆蓋率85%,是紅毛猩猩、萊佛士豬籠草等特有物種的栖息地。
- 被稱為“地球的綠肺”,但近年因棕榈油種植和礦産開采面臨生态威脅。
四、政治與人文
-
行政劃分:
- 印尼:占全島面積73.6%,劃分為東、南、中、西、北加裡曼丹五省,人口約1700萬。
- 馬來西亞:包括沙巴州、砂拉越州及納閩聯邦直轄區(統稱“東馬”),人口約590萬。
- 文萊:位于北部沿海,面積最小,人口約46萬。
-
族群與文化:
- 原住民:達雅克人(Dayaks)占30%,信仰基督教或原始宗教,保留獵頭等傳統習俗。
- 移民:馬來人、爪哇人、華人等沿海聚居,形成多元文化交融(如班查人)。
五、曆史與經濟
-
曆史脈絡:
- 7世紀受蘇門答臘室利佛逝帝國統治,14世紀屬麻喏巴歇帝國,17世紀荷蘭殖民者進入。
- 二戰後,印尼、馬來西亞、文萊相繼獨立,形成當前政治格局。
-
經濟資源:
- 礦産:石油、天然氣、煤炭、鋁土礦等儲量豐富(如文萊的石油經濟)。
- 農業:橡膠、棕榈油、胡椒為主要出口産品。
- 旅遊業:基納巴盧山攀登、京那巴當岸河生态探險為熱門項目。
六、文化與社會意義
- 冒險象征:因其原始雨林和未知生物,常被描述為“人類最後的邊疆”,吸引探險與科研活動。
- 地緣政治:南海争端中,中國三沙市曾母暗沙距該島僅120公裡,凸顯其戰略地位。
相關術語對比
- Borneo vs. Kalimantan:
- Borneo 為西方傳統名稱,涵蓋全島;Kalimantan 特指印尼領土部分(占3/4)。
- 東馬 vs. 西馬:馬來西亞領土分東(婆羅洲)、西(馬來半島)兩部分,發展差異顯著。
通過以上解析,可全面掌握Borneo 的地理、曆史與文化内涵。其名稱演變與政治劃分反映了殖民曆史與當代地緣格局,而生态價值與資源争議則使其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sounds greatanymorenaturalshiftinessattainableenwindjostlinglessonsNoahoverprotectivesweetenertintoworshiperabnormal psychologycombed yarncomputers in Chinafinless porpoisehold your horsesirrigation workslexical meaninglump coaltechnical reconstructiontile incapillaroscopeclodpolldibdynamometerendopleuritehydrazideincomplet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