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neo是什么意思,Borneo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borneo英标
美:/'ˈbɔːrnɪˌoʊ/
常用词典
n. 婆罗洲(加里曼丹的旧称)
例句
A region of Malaysia on northwestern Borneo.
马来西亚婆罗洲西北一地区。
Look at Borneo, where you instantly think of the orang-utans.
看到婆罗洲,你立刻就会想到猩猩。
But holiday snaps taken in Borneo received mixed reviews.
但是婆罗洲的度假照片收到的评论则褒贬不一。
Another hung on in Borneo, becoming the Sunda clouded leopard.
其余的只留在婆罗洲,成为巽他云豹。
One of the world's tiniest frogs has been discovered in Borneo.
世界上最小的一种青蛙之一在婆罗洲被发现。
专业解析
婆罗洲(Borneo) 是世界第三大岛屿,位于东南亚马来群岛中部,赤道横穿其中。其名称“Borneo”源于文莱苏丹国在殖民时期曾控制的西北部地区名称,后被欧洲殖民者用于指代整个岛屿。该岛在行政上分属三个国家管辖:
- 马来西亚部分(北部和西北部):分为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两个联邦州,以及纳闽联邦直辖区。
- 文莱部分(北部沿海):文莱达鲁萨兰国,一个独立的国家,占据岛屿北部海岸的一小部分。
- 印度尼西亚部分(中、南、东部):称为加里曼丹(Kalimantan),占全岛面积的约73%,下辖西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南加里曼丹省、东加里曼丹省和北加里曼丹省五个省份。
核心地理与生态特征:
- 古老热带雨林: 婆罗洲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雨林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约1.4亿年前。这些雨林是地球重要的碳汇和生物基因库。
- 生物多样性热点: 岛屿以其极高的特有物种比例闻名,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唯一家园。最著名的包括:
- 婆罗洲猩猩(红毛猩猩):与苏门答腊猩猩同为亚洲唯一的类人猿。
- 婆罗洲侏儒象: 一种体型较小的亚洲象亚种。
- 婆罗洲犀牛: 极度濒危,数量极其稀少。
- 长鼻猴: 以其巨大的鼻子和游泳能力著称。
- 云豹、太阳熊、多种犀鸟、莱佛士花(大王花)等。
- 地形地貌: 岛屿中部多山,最高峰是位于沙巴州的京那巴鲁山(神山),海拔4,095米。沿海地区多为平原、沼泽和红树林。
- 河流系统: 拥有众多大河,如卡普阿斯河(印尼)、拉让河(马来西亚)等,是重要的交通和生态廊道。
经济与人文:
- 自然资源丰富: 历史上以木材(如热带硬木)和天然橡胶闻名。现代经济支柱包括石油、天然气、棕榈油种植园(大规模开发是雨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及采矿业(如煤炭、金矿)。
- 多元文化: 岛上居住着众多民族,包括马来人、华人、达雅克人(Dayak,包含伊班族、卡扬族等多个原住民族群)等,文化习俗丰富多样。达雅克文化以其独特的长屋、纹身艺术和传统信仰著称。
- 人口: 根据印度尼西亚中央统计局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仅印尼加里曼丹地区人口就超过1660万。加上马来西亚沙巴、砂拉越及文莱的人口,全岛总人口估计超过2300万。
生态挑战:
婆罗洲雨林正面临严重的砍伐、森林火灾(常与刀耕火种和清理土地用于种植园有关)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的威胁。这些活动对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和依赖森林的原住民社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持续关注并致力于婆罗洲的保护工作。
参考资料:
- 印度尼西亚中央统计局 (Badan Pusat Statistik - BPS Indonesia): 提供印尼加里曼丹各省的官方人口统计数据。 https://www.bps.go.id/ (具体数据需在其网站查询省级数据)
-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 婆罗洲项目: 详细介绍婆罗洲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保护行动。 https://www.worldwildlife.org/places/borneo-and-sumatra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 加里曼丹热带雨林遗产: 虽然目前没有整个婆罗洲雨林的世界遗产地,但其部分区域(如京那巴鲁公园)已被列入,相关页面提供该地区生态价值信息。 https://whc.unesco.org/en/list/1012 (此为京那巴鲁公园示例,可查找相关区域信息)
网络扩展资料
单词解释:Borneo
一、定义与核心含义
- 词性:名词(n.)
- 发音:
- 英式发音:/ˈbɔːniəʊ/
- 美式发音:/ˈbɔːrnioʊ/
- 核心含义:
Borneo 指位于东南亚的世界第三大岛屿(仅次于格陵兰岛和新几内亚岛),现多称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该岛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三国,以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及丰富的自然资源闻名。
二、词源与名称演变
-
词源:
- Borneo 源于文莱王国(Brunei Kingdom)的马来语发音,西方殖民时期沿用此名。中国史籍曾称其为“渤泥”“婆利”,近代译为“婆罗洲”,现根据印尼官方名称统称加里曼丹岛。
- Kalimantan 是印尼语对全岛的称呼,原指马来西亚一带的某个民族,后扩展为全岛名称。
-
名称争议:
- 中国文献中,“婆罗洲”与“加里曼丹”长期混用。《辞海》第7版明确将“加里曼丹岛”作为正式名称,旧称“婆罗洲”。
- 印尼将全岛统称Kalimantan,而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属地仍沿用Borneo(如沙巴州、砂拉越州)。
三、地理与生态特征
-
地理概况:
- 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赤道横穿全岛,属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超3800毫米。
- 地形:中央山脉纵贯全岛(最高峰基纳巴卢山海拔4095米),沿海多平原,内陆为原始雨林和山地。
- 河流:短促且呈放射状分布,如卡普阿斯河、马哈坎河,是沟通内陆与沿海的交通要道。
-
生态独特性:
- 拥有全球最古老的热带雨林,森林覆盖率85%,是红毛猩猩、莱佛士猪笼草等特有物种的栖息地。
- 被称为“地球的绿肺”,但近年因棕榈油种植和矿产开采面临生态威胁。
四、政治与人文
-
行政划分:
- 印尼:占全岛面积73.6%,划分为东、南、中、西、北加里曼丹五省,人口约1700万。
- 马来西亚:包括沙巴州、砂拉越州及纳闽联邦直辖区(统称“东马”),人口约590万。
- 文莱:位于北部沿海,面积最小,人口约46万。
-
族群与文化:
- 原住民:达雅克人(Dayaks)占30%,信仰基督教或原始宗教,保留猎头等传统习俗。
- 移民:马来人、爪哇人、华人等沿海聚居,形成多元文化交融(如班查人)。
五、历史与经济
-
历史脉络:
- 7世纪受苏门答腊室利佛逝帝国统治,14世纪属麻喏巴歇帝国,17世纪荷兰殖民者进入。
- 二战后,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相继独立,形成当前政治格局。
-
经济资源:
- 矿产:石油、天然气、煤炭、铝土矿等储量丰富(如文莱的石油经济)。
- 农业:橡胶、棕榈油、胡椒为主要出口产品。
- 旅游业:基纳巴卢山攀登、京那巴当岸河生态探险为热门项目。
六、文化与社会意义
- 冒险象征:因其原始雨林和未知生物,常被描述为“人类最后的边疆”,吸引探险与科研活动。
- 地缘政治:南海争端中,中国三沙市曾母暗沙距该岛仅120公里,凸显其战略地位。
相关术语对比
- Borneo vs. Kalimantan:
- Borneo 为西方传统名称,涵盖全岛;Kalimantan 特指印尼领土部分(占3/4)。
- 东马 vs. 西马:马来西亚领土分东(婆罗洲)、西(马来半岛)两部分,发展差异显著。
通过以上解析,可全面掌握Borneo 的地理、历史与文化内涵。其名称演变与政治划分反映了殖民历史与当代地缘格局,而生态价值与资源争议则使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地区。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