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bekərel/ 美:/'ˈbekərel/
n. 貝可勒爾,貝可(放射性活度單位)
The Nobel Committee investigated the research done by Becquerel and both of the Curies.
諾貝爾獎金*********調查了此項研究是由貝克雷爾和居裡夫婦共同完成的。
In 1839, French scientist Edmund Becquerel discovered (How Solar)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在1839年,法國科學家埃德蒙·貝克勒爾發現了(太陽能)光電效應。
One Becquerel correspon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disintegration) of one atomic nucleus per second.
1貝可相當于每秒轉換(分解)1個原子核。
The Curies and scientist Henri Becquerel won a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in 1903 for discovering radioactivity.
居裡夫婦和科學家亨利·貝克勒爾因發現了放射能而獲得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In 1896, Henri Becquerel had inadvertently discovered radioactivity when he left some uranium ore in a drawer on top of an undeveloped photographic plate, on which the uranium left a shadow.
1896年,貝克勒爾無意中發現了放射性物質,當他在一個抽屜裡未顯影的感光闆上面留下一些鈾礦後,感光闆上留下了一個影子。
貝克勒爾(becquerel) 是國際單位制(SI)中用于衡量放射性活度的導出單位,符號為Bq。其核心定義為:
1 貝克勒爾表示放射性核素在每秒内發生一次原子核衰變或轉變。
即:
$$
1 , text{Bq} = 1 , text{s}^{-1}
$$
物理意義
貝克勒爾直接量化放射性物質自發衰變的速率。例如,某樣品活度為 100 Bq,表示該樣品中的原子核平均每秒發生 100 次衰變事件。
命名由來
單位為紀念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爾(Henri Becquerel)。他于 1896 年發現鈾鹽的天然放射性現象,為核物理學奠定重要基礎,并因此與居裡夫婦共同獲得 190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與舊單位“居裡”的換算
傳統放射性活度單位“居裡”(Ci)以居裡夫人命名,1 居裡定義為每秒 3.7 × 10¹⁰ 次衰變。換算關系為:
$$
1 , text{Ci} = 3.7 times 10^{10} , text{Bq} quad text{或} quad 1 , text{Bq} approx 2.7 times 10^{-11} , text{Ci}
$$
權威來源參考
定義與标準依據國際計量局(BIPM)發布的《國際單位制手冊》(SI Brochure),該文件由國際計量大會(CGPM)制定并維護。具體定義參見:
BIPM - 放射性活度單位(貝克勒爾)(注:此為國際計量局官網單位定義頁面)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整合,Becquerel(符號為Bq)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放射性活度的國際單位
Becquerel 是國際單位制(SI)中用于衡量放射性活度的基本單位,定義為每秒發生一次放射性衰變(即每秒有一個原子核發生衰變)。例如,若某物質每秒衰變3次,其活度為3 Bq。該單位以法國物理學家安托萬·亨利·貝克勒爾命名,常用于核物理、醫學(如放射性示蹤劑和放射治療)及環境監測領域。
人名(Antoine Henri Becquerel)
安托萬·亨利·貝克勒爾(1852–1908)是法國物理學家,因發現鈾鹽的天然放射性現象而聞名。他的研究為居裡夫婦後續的放射性研究奠定了基礎,并于1903年與居裡夫婦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補充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