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bekərel/ 美:/'ˈbekərel/
n. 贝可勒尔,贝可(放射性活度单位)
The Nobel Committee investigated the research done by Becquerel and both of the Curies.
诺贝尔奖金*********调查了此项研究是由贝克雷尔和居里夫妇共同完成的。
In 1839, French scientist Edmund Becquerel discovered (How Solar)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在1839年,法国科学家埃德蒙·贝克勒尔发现了(太阳能)光电效应。
One Becquerel correspon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disintegration) of one atomic nucleus per second.
1贝可相当于每秒转换(分解)1个原子核。
The Curies and scientist Henri Becquerel won a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in 1903 for discovering radioactivity.
居里夫妇和科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因发现了放射能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In 1896, Henri Becquerel had inadvertently discovered radioactivity when he left some uranium ore in a drawer on top of an undeveloped photographic plate, on which the uranium left a shadow.
1896年,贝克勒尔无意中发现了放射性物质,当他在一个抽屉里未显影的感光板上面留下一些铀矿后,感光板上留下了一个影子。
贝克勒尔(becquerel) 是国际单位制(SI)中用于衡量放射性活度的导出单位,符号为Bq。其核心定义为:
1 贝克勒尔表示放射性核素在每秒内发生一次原子核衰变或转变。
即:
$$
1 , text{Bq} = 1 , text{s}^{-1}
$$
物理意义
贝克勒尔直接量化放射性物质自发衰变的速率。例如,某样品活度为 100 Bq,表示该样品中的原子核平均每秒发生 100 次衰变事件。
命名由来
单位为纪念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他于 1896 年发现铀盐的天然放射性现象,为核物理学奠定重要基础,并因此与居里夫妇共同获得 190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旧单位“居里”的换算
传统放射性活度单位“居里”(Ci)以居里夫人命名,1 居里定义为每秒 3.7 × 10¹⁰ 次衰变。换算关系为:
$$
1 , text{Ci} = 3.7 times 10^{10} , text{Bq} quad text{或} quad 1 , text{Bq} approx 2.7 times 10^{-11} , text{Ci}
$$
权威来源参考
定义与标准依据国际计量局(BIPM)发布的《国际单位制手册》(SI Brochure),该文件由国际计量大会(CGPM)制定并维护。具体定义参见:
BIPM - 放射性活度单位(贝克勒尔)(注:此为国际计量局官网单位定义页面)
根据多个权威来源的整合,Becquerel(符号为Bq)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
Becquerel 是国际单位制(SI)中用于衡量放射性活度的基本单位,定义为每秒发生一次放射性衰变(即每秒有一个原子核发生衰变)。例如,若某物质每秒衰变3次,其活度为3 Bq。该单位以法国物理学家安托万·亨利·贝克勒尔命名,常用于核物理、医学(如放射性示踪剂和放射治疗)及环境监测领域。
人名(Antoine Henri Becquerel)
安托万·亨利·贝克勒尔(1852–1908)是法国物理学家,因发现铀盐的天然放射性现象而闻名。他的研究为居里夫妇后续的放射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于1903年与居里夫妇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补充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