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髋關節内陷,關節内陷
"Arthrokatadysis"是一個源自希臘語的醫學術語,由"arthro-"(關節)、"kata-"(向下)和"dysis"(分離)三部分構成,字面意為"關節下沉"。該詞在臨床醫學中特指一種罕見的髋關節結構異常,表現為股骨頭向骨盆内凹陷性移位,導緻髋臼底部骨質吸收和關節間隙變窄的現象。
此術語最早由德國骨科醫生Otto在1824年描述,因此該病症在文獻中常被稱為"Otto骨盆"或"髋臼内陷症"(protrusio acetabuli)。其病理機制與先天性膠原蛋白代謝異常有關,可能繼發于類風濕關節炎、骨軟化症或創傷性關節損傷。
根據《坎貝爾骨科手術學》(Campb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第14版記載,arthrokatadysis的診斷需結合影像學特征:在X線片上可見髋臼線突破坐骨大切迹連線(Köhler線),CT掃描可顯示髋臼内側壁穿透骨盆内壁。這種異常可導緻進行性髋關節活動受限和早期骨性關節炎。
國際骨科學會(SICOT)将該病症分為三型:Ⅰ型為輕度内陷(<5mm),Ⅱ型中度(5-10mm),Ⅲ型重度(>10mm)。治療方面,早期建議采用限制負重和物理治療,進展期需行髋臼重建手術或全髋關節置換術。
權威參考文獻:
“arthrokatadysis”是一個由希臘詞根組成的專業醫學術語,其含義可通過詞源學解析推測:
詞根分解:
綜合釋義: 該術語描述關節結構異常下沉或溶解的病理現象,常見于骨科領域。例如在髋關節發育不良中,可能伴隨髋臼頂部的骨性結構内陷。
臨床特征:
由于該術語專業性極強,建議通過醫學詞典或專業文獻(如《骨科大辭典》)進一步确認。若涉及臨床診斷,請務必咨詢專科醫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