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髋关节内陷,关节内陷
"Arthrokatadysis"是一个源自希腊语的医学术语,由"arthro-"(关节)、"kata-"(向下)和"dysis"(分离)三部分构成,字面意为"关节下沉"。该词在临床医学中特指一种罕见的髋关节结构异常,表现为股骨头向骨盆内凹陷性移位,导致髋臼底部骨质吸收和关节间隙变窄的现象。
此术语最早由德国骨科医生Otto在1824年描述,因此该病症在文献中常被称为"Otto骨盆"或"髋臼内陷症"(protrusio acetabuli)。其病理机制与先天性胶原蛋白代谢异常有关,可能继发于类风湿关节炎、骨软化症或创伤性关节损伤。
根据《坎贝尔骨科手术学》(Campb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第14版记载,arthrokatadysis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特征:在X线片上可见髋臼线突破坐骨大切迹连线(Köhler线),CT扫描可显示髋臼内侧壁穿透骨盆内壁。这种异常可导致进行性髋关节活动受限和早期骨性关节炎。
国际骨科学会(SICOT)将该病症分为三型:Ⅰ型为轻度内陷(<5mm),Ⅱ型中度(5-10mm),Ⅲ型重度(>10mm)。治疗方面,早期建议采用限制负重和物理治疗,进展期需行髋臼重建手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
权威参考文献:
“arthrokatadysis”是一个由希腊词根组成的专业医学术语,其含义可通过词源学解析推测:
词根分解:
综合释义: 该术语描述关节结构异常下沉或溶解的病理现象,常见于骨科领域。例如在髋关节发育不良中,可能伴随髋臼顶部的骨性结构内陷。
临床特征:
由于该术语专业性极强,建议通过医学词典或专业文献(如《骨科大辞典》)进一步确认。若涉及临床诊断,请务必咨询专科医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