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rtic dissection是什麼意思,aortic dissection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主動脈夾層
例句
Aortic dissection aneurysm; Lowfield MRI; Diagnosis.
主動脈瘤;磁共振成像;診斷。
Aortic dissection; Damage in nervous system; Imaging.
脈夾層;神經系統損害;影像學。
Ct diagnosis of 6 cases with aortic dissection were reported.
本文報告6例經ct診斷的主動脈夾層。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usceptible factors induced by aortic dissection.
現對引起主動脈夾層的易感因素做一綜述。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eeds of patients with aortic dissection in acute period.
目的了解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患者在急性期對護理工作的需求。
專業解析
主動脈夾層(Aortic Dissection)是一種嚴重威脅生命的心血管急症,指主動脈壁内膜層發生撕裂,血液通過内膜破口進入主動脈壁中層,并在中層内順行或逆行剝離,形成真假兩個腔道的病理狀态。
病理機制與解剖基礎:
- 内膜撕裂: 主動脈最内層(内膜)因各種原因(如高血壓沖擊、血管壁結構異常)出現破口。這是夾層發生的起始點。
- 血液進入中膜: 高壓的動脈血流從内膜破口沖入主動脈壁中層(中膜)。
- 夾層血腫形成與擴展: 湧入中膜的血液将中膜撕裂、剝離,形成一個與主動脈真腔并行的假腔(假腔)。這個假腔可沿主動脈長軸方向向上(向心髒方向)或向下(向遠端)擴展,累及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甚至腹主動脈及其分支。
- 真假腔: 原有的主動脈腔稱為真腔,新形成的異常腔道稱為假腔。假腔内血流緩慢、易形成血栓,假腔外壁(僅由部分中膜和外膜構成)薄弱,極易破裂。
核心病理特征:
- 真假腔分離: 這是主動脈夾層最根本的病理特征。
- 内膜片: 被剝離的内膜與部分中膜形成分隔真假腔的結構,稱為内膜片。
- 破口: 存在一個或多個内膜破口(原發破口),有時在假腔遠端可形成另一個破口(繼發破口或再入口),使血液能在真假腔之間流動。
嚴重後果:
- 主動脈破裂: 假腔外壁薄弱,在高壓血流沖擊下極易破裂,導緻大出血、心包填塞(血液湧入心包腔壓迫心髒)或胸腔積血,患者常在數分鐘内死亡。這是最主要的緻死原因。
- 重要髒器缺血:
- 冠狀動脈缺血: 夾層累及升主動脈根部時,可影響冠狀動脈開口,導緻心肌梗死。
- 腦缺血/卒中: 夾層累及主動脈弓部供應頭臂的血管(如無名動脈、左頸總動脈)時,可導緻腦部供血不足或卒中。
- 脊髓缺血: 肋間動脈受累可導緻脊髓缺血,引起截癱。
- 腹腔髒器缺血: 腸系膜動脈、腎動脈等受累可導緻腸壞死、腎功能衰竭等。
-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升主動脈夾層累及主動脈根部時,可導緻主動脈瓣環擴張或瓣葉失去支撐,引起急性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造成心力衰竭。
- 心包填塞: 升主動脈夾層破裂時,血液可湧入心包腔,壓迫心髒,導緻心髒泵血功能衰竭。
Stanford分型(常用臨床分型):
- A型: 夾層累及升主動脈(無論破口位置在哪裡)。此型最為兇險,破裂風險高,常累及主動脈瓣和冠狀動脈,需要緊急外科手術。
- B型: 夾層僅累及降主動脈(從左鎖骨下動脈開口遠端開始)。此型可先嘗試藥物保守治療(控制血壓、心率),若出現并發症(如破裂、髒器缺血、持續疼痛、動脈瘤擴張)則需手術或介入治療(如TEVAR,胸主動脈腔内修複術)。
主動脈夾層是主動脈壁層分離形成真假腔的災難性疾病。其本質是血流沖破内膜進入中膜,并在中膜内剝離擴展。這一過程可導緻主動脈破裂大出血、重要髒器供血中斷(心肌梗死、卒中、截癱、腎衰等)、急性心力衰竭(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等緻命并發症,具有極高的早期死亡率。及時識别和緊急幹預至關重要。
網絡擴展資料
主動脈夾層(Aortic Dissection)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急症,指血液通過主動脈内膜的破口進入動脈壁中層,形成夾層血腫并沿血管縱向擴展,導緻血管層分離。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病理機制
主動脈夾層是由于主動脈内膜撕裂,血液流入中膜層,形成真腔與假腔分離的病理狀态。過去曾被稱為“主動脈夾層動脈瘤”,但現代醫學更強調其血腫形成的特征。
2.病因與危險因素
- 基礎病因:高血壓(約70%患者有此病史)、動脈粥樣硬化、遺傳性結締組織病(如馬凡綜合征)等。
- 誘因:外傷、妊娠、醫源性操作(如心髒介入手術)可能引發急性發作。
3.分類(Stanford分型)
- A型:累及升主動脈,需緊急手術修複。
- B型:僅累及降主動脈,可通過藥物或介入治療控制。
4.臨床表現
- 典型症狀:突發劇烈胸痛或背痛(呈撕裂樣),可伴隨休克、暈厥、肢體缺血等。
- 易發人群:40-55歲中壯年男性為高發群體,尤其是合并高血壓者。
5.診斷與治療
- 診斷:通過增強CT、MRI或超聲心動圖确認夾層範圍和分型。
- 治療:
- A型:急診手術替換病變血管段。
- B型:優先使用β受體阻滞劑等藥物控制血壓和心率,必要時行介入治療。
6.預後
急性主動脈夾層死亡率極高,約45%患者在發病後立即死亡,幸存者需長期監測血壓及血管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分類标準或影像學表現,可參考Stanford分型相關文獻(如)。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