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李安(著名華人導演)
Firth's win was an extremely popular choice by the jury, whose president this year was the Oscar-winning director Ang Lee.
費斯的獲勝是評委團最熱門的選擇,而評審團今年的主席是本屆獲得奧斯卡獎的導演李安。
I love Ang Lee. He's the man.
我愛李安,他是個真男人!
So Ang Lee understood my decision.
李安理解我的決定。
Ang Lee wants to work on it, he responded.
他回答說,“李安導演想把它拍成電影。”
I think Ang Lee is a very talented director.
我認為李安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導演。
Ang Lee(李安)是國際影壇最具影響力的華裔導演之一,其名字在中文語境中意為“安定的李”(“Ang”為“安”的威妥瑪拼音拼寫)。他1954年出生于中國台灣省屏東縣,以跨越文化藩籬、融合東西方美學并探索人性複雜性的電影風格聞名于世。以下是其詳細解讀:
李安憑借《斷背山》(2005)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兩度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是迄今唯一獲此殊榮的亞洲導演。
從武俠史詩《卧虎藏龍》(2000)開創西方市場對華語片的接受度,到以120幀技術拍攝《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2016),他持續推動電影語言創新。
《喜宴》(1993)和《理智與情感》(1995)分别以同性戀議題與英國古典文學,探讨個體在傳統與現代價值觀間的掙紮。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過瑰麗視效隱喻信仰與生存的辯證關系,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等四項大獎。
李安長期與好萊塢制片體系合作,卻始終保持作者性。例如《綠巨人浩克》(2003)雖為商業大片,仍注入父子關系的心理剖析,體現其“在類型框架中深化人文關懷”的創作理念。
李安的電影美學不僅重塑了華語電影的全球形象,更以普世情感打通文化隔閡,成為當代“電影作為世界語言”的典範。其名字“Ang Lee”已成為電影藝術中文化融合與人文深度的代名詞。
"Ang Lee"是著名華人導演李安的英文名拼寫形式,中文譯為"李安"。這一名稱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英文單詞,而是專有名詞,特指這位在國際影壇享有盛譽的導演。
關于該名稱的詳細解析:
職業身份:作為導演,李安以跨文化叙事能力著稱,其作品融合東西方文化元素,代表作包括《卧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網頁中特别提到他參與電影解說音軌制作,并曾将文學作品成功改編為電影。
發音特點:"Ang"發音為/æŋ/(類似"昂"的短促發音),"Lee"發音為/liː/(長音"李")。整體讀作[æŋ liː],需注意兩個音節需連讀。
文化意義:該名稱已成為國際電影界的文化符號,象征着華語電影人在全球藝術領域的突破。網頁例句顯示,其改編作品曾引發廣泛關注與好評。
如需了解李安導演的完整作品列表或獲獎詳情,建議通過專業影視數據庫查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