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ˈænəpest/
n. (美)抑抑揚格
Anapest: it's made up of two unstressed and one stressed syllables, with the two unstressed ones in front.
抑抑揚格:抑抑揚格由兩個非重度音節和一個重讀音節組成,兩個非重度音節在前。
Anapest(抑抑揚格)是詩歌韻律學中的一個重要術語,指一種特定的音步(metrical foot)類型。其核心特征如下:
音節結構與重音模式:一個 anapest 音步由三個音節組成,其重音模式為“輕輕重”(unstressed-unstressed-stressed)。即前兩個音節是非重讀音節,第三個音節是重讀音節。
示例:單詞 “understand” /ˌʌn.dərˈstænd/ 本身就是一個 anapest(un-der-STAND)。
詞源與名稱:該術語源自希臘語 “anapaistos”,意為 “反過來的”、“被擊回的”。它被認為是與 “dactyl”(揚抑抑格,重輕輕)相對應的音步,因為兩者的音節數量相同(三個),但重音模式相反(dactyl 是重輕輕)。
在詩歌中的應用:
“It was twelve by thevillageclock”
此句開頭 “It was twelve” 就是一個 anapest(It-was-TWELVE)。
來源: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保羅·裡維爾的騎行》,标準詩歌選集
與其他音步的區别:
相關概念定義參考:《普林斯頓詩歌與詩學百科全書》,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語言學視角:在語言學,特别是韻律音系學中,anapest 作為韻律模闆用于分析語言中的節奏模式,研究重音在詞彙和句子層面如何分布。
來源:Hayes, B. (1995). Metrical Stress Theory: Principles and Ca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總之,anapest 是構成詩歌節奏的基本單位之一,以其獨特的“輕輕重”模式,為詩行注入特定的韻律感和情感色彩。
Anapest(抑抑揚格)是英語詩歌中的一種音步(metrical foot),由兩個短音節(或輕音節)後跟一個長音節(或重音節)構成,其節奏模式可表示為短—短—長(∪ ∪ —)。
定義與結構
Anapest是韻律學中的三音節音步,前兩個音節輕快,第三個音節重讀。例如單詞“understand”(ˌʌn-dər-ˈstænd)就包含一個抑抑揚格結構。
詞源與演變
該詞源自希臘語ἀνάπαιστος(anápaistos),意為“回擊的”,可能暗喻韻律的節奏感。但需注意,部分詞源解釋(如“pest”關聯“擊打”)因來源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應用場景
常見于英語詩歌或童謠,用于創造活潑、流暢的節奏。例如《聖誕前夜》的經典詩句:
Twas 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 and ALL through the HOUSE
其中“through the HOUSE”部分符合抑抑揚格。
對比其他韻律
與抑揚格(iamb,短—長,如“aRISE”)和揚抑格(trochee,長—短,如“FOOTball”)不同,anapest因三音節的重複性更易營造加速或歡快的效果。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歌韻律的實例分析,可參考權威文學教材或語言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