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j. 抑抑揚格的
"anapaestic"(亦作"anapestic")是英語詩歌韻律學術語,指由兩個短音節後接一個長音節構成的音步,記作短-短-長(∪ ∪ —)。這種三音節韻腳常見于古典詩歌與現代童謠,其輕快的節奏適合表現運動感或喜劇效果。
在古希臘詩歌體系中,anapaestic音步最初用于合唱頌歌與戲劇朗誦。英國文學中,威廉·布萊克在《虎》中運用此韻律營造強勁動感,愛德華·李爾則借其創作荒誕五行打油詩。現代應用可見于謝爾·希爾弗斯坦的兒童詩作,其重複節奏便于記憶。
該韻律的聲學特征表現為前兩個音節的急促與第三個音節的延展,形成類似"馬蹄聲"的效果(da-da-DUM)。語言學家指出這種結構對增強文本韻律感和情感表達有顯著作用。牛津英語詞典将其定義為"由兩個非重讀音節後接一個重讀音節組成的詩體單位"。
"Anapaestic"(抑抑揚格)是詩歌韻律學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定義
Anapaestic 是形容詞,描述一種由兩個短音節(或輕音節)後接一個長音節(或重音節)組成的韻律單位,即“抑抑揚格”。其對應的名詞形式為anapaest(抑抑揚格音步)。
結構與符號表示
在韻律标記中,anapaestic 的節奏模式可表示為UU—(U 表示短音節,—表示長音節)。例如單詞 "understand"(ˌʌn.dɚˈstænd)的發音可近似體現這種節奏。
詞源與文學應用
該詞源自希臘語anapaistos(意為“反向的揚抑格”)。在英語詩歌中,anapaestic 格律常用于創造輕快或流動的節奏感,如拜倫(Lord Byron)的《破壞者薩丹納帕路斯》中部分段落即采用此韻律。
對比與示例
學習建議
若需更多例句或發音細節,可參考權威詞典(如牛津高階)或詩歌分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