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j. 抑抑扬格的
"anapaestic"(亦作"anapestic")是英语诗歌韵律学术语,指由两个短音节后接一个长音节构成的音步,记作短-短-长(∪ ∪ —)。这种三音节韵脚常见于古典诗歌与现代童谣,其轻快的节奏适合表现运动感或喜剧效果。
在古希腊诗歌体系中,anapaestic音步最初用于合唱颂歌与戏剧朗诵。英国文学中,威廉·布莱克在《虎》中运用此韵律营造强劲动感,爱德华·李尔则借其创作荒诞五行打油诗。现代应用可见于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儿童诗作,其重复节奏便于记忆。
该韵律的声学特征表现为前两个音节的急促与第三个音节的延展,形成类似"马蹄声"的效果(da-da-DUM)。语言学家指出这种结构对增强文本韵律感和情感表达有显著作用。牛津英语词典将其定义为"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后接一个重读音节组成的诗体单位"。
"Anapaestic"(抑抑扬格)是诗歌韵律学中的术语,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基本定义
Anapaestic 是形容词,描述一种由两个短音节(或轻音节)后接一个长音节(或重音节)组成的韵律单位,即“抑抑扬格”。其对应的名词形式为anapaest(抑抑扬格音步)。
结构与符号表示
在韵律标记中,anapaestic 的节奏模式可表示为UU—(U 表示短音节,—表示长音节)。例如单词 "understand"(ˌʌn.dɚˈstænd)的发音可近似体现这种节奏。
词源与文学应用
该词源自希腊语anapaistos(意为“反向的扬抑格”)。在英语诗歌中,anapaestic 格律常用于创造轻快或流动的节奏感,如拜伦(Lord Byron)的《破坏者萨丹纳帕路斯》中部分段落即采用此韵律。
对比与示例
学习建议
若需更多例句或发音细节,可参考权威词典(如牛津高阶)或诗歌分析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