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再洗禮
n.|rebaptism;再洗禮
Anabaptism(重洗派/再洗禮派)是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出現的一個激進基督教運動,其核心教義與實踐顯著區别于天主教、路德宗和加爾文宗等主流改革派别。該名稱源于希臘語前綴 ana-(意為“再次”)和 baptismos(洗禮),直指其最具争議的實踐——隻承認成人自願的洗禮,否定嬰兒洗禮的有效性。
成人信徒洗禮(Believer's Baptism)
認為洗禮是個人在理解信仰後自願與上帝立約的象征,而非嬰兒出生時的儀式。因此,要求曾在嬰兒時期受洗者成年後需“重新受洗”以表真信,此舉被主流教會視為異端。
政教分離與和平主義
主張教會應獨立于國家政權,反對政府幹涉信仰;多數派系(如門諾派)堅持非暴力原則,拒絕服兵役或宣誓效忠世俗權力。
門徒生活的實踐
強調嚴格遵循《聖經》教導,倡導簡樸生活、財産共享、拒絕起誓,并建立緊密的信仰社區(Communal Discipline)以互相監督信仰實踐。
重洗派因挑戰嬰兒洗禮的權威性及國家教會模式,被天主教和新教主流共同迫害。其倡導的宗教自由、良心自由及政教分離理念,成為現代民主社會的重要思想基石。
來源參考:
Anabaptism(再洗禮派)是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興起的一個基督教激進派别,其核心教義與實踐特點如下:
基本定義
該詞源自古希臘語"ana-"(意為「再次」)和"baptizein"(意為「施洗」),字面意義為「重新洗禮」。不同于主流教會,再洗禮派認為嬰兒洗禮無效,主張成年信徒在明确信仰後接受洗禮。
核心教義
曆史背景
該運動始于1525年的瑞士蘇黎世,主要領袖包括康拉德·格雷貝爾等人。由于拒絕效忠國家教會,數千名再洗禮派信徒遭到天主教和新教當局的迫害。
現代影響
當代門諾會、阿米什人等基督教團體均源自再洗禮派傳統,仍保持和平主義、簡樸生活等核心理念。
該詞名詞形式為Anabaptist(再洗禮派信徒),形容詞形式為Anabaptistic。需注意該術語在16世紀常被主流教派用作貶稱,現代學術界已采用更中立的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