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ə'mɪɡdəlɪn/ 美:/'əmɪɡdəˈlɪn/
n. 苦杏仁甙;[生化] 扁桃苷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amygdalin content of Fuctus Mume Puerarin.
目的:建立烏梅仁中苦杏仁甙含量測定方法。
OBJECTIVE: 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amygdalin in apricot kernel.
目的:研究苦杏仁中有效成分苦杏仁苷的最佳提取條件。
Conclusion: Amygdalin could inhibit human renal fibroblasts proliferation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結論:苦杏仁甙能明顯抑制人腎成纖維細胞增殖并呈劑量依賴性。
Conclusion Tetrandrine, tetramethylpyrazine and amygdalin ma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revention and reversion of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結論漢防己甲素、川芎嗪苦杏仁甙在預防及逆轉腎間質纖維化中起重要作用。
The bitter almond contains amygdalin. Acid or enzyme can decompose amygdalin to prussic acid and benzaldehyde. Prussic acid is a poisonous substance.
苦杏仁含有苦杏仁甙,它在酸或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産生氫氰酸和苯甲醛,氫氰酸劇毒。
苦杏仁苷(Amygdalin)是一種天然存在的氰苷類化合物,化學名稱為D-扁桃腈-β-葡萄糖苷-6-β-D-葡萄糖苷,分子式為C₂₀H₂₇NO₁₁。它主要存在于薔薇科植物的種子中,例如苦杏仁(Prunus dulcis var. amara)、杏核、蘋果核和櫻桃核。
從化學結構上看,苦杏仁苷由苯甲醛部分、氰化氫(HCN)和兩分子葡萄糖通過β-糖苷鍵連接而成。在人體内,腸道菌群的β-葡萄糖苷酶可将其分解為葡萄糖、苯甲醛和氫氰酸。其中氫氰酸具有毒性,過量攝入會導緻氰化物中毒,出現頭暈、嘔吐甚至呼吸衰竭。
曆史上,苦杏仁苷曾被錯誤宣傳為“維生素B17”并用于替代療法,但這一命名未被國際生物化學聯合會(IUBMB)認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明确指出其缺乏抗癌科學證據,且存在安全風險。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苦杏仁苷在體外實驗中顯示出調節細胞凋亡的潛力,但尚未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驗證。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将苦杏仁苷列為3類物質,即“無法歸類為對人類緻癌性”。相關毒理學數據可參考《自然-毒理學評論》2020年發表的系統性綜述。
Amygdalin(苦杏仁苷)是一種天然存在的氰苷類化合物,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化學性質與來源
化學名稱為苯乙腈-α-β-雙葡萄糖苷(C₂₀H₂₇NO₁₁),分子結構包含兩個葡萄糖基和一個苯乙腈基團。主要存在于薔薇科植物(如苦杏仁、桃仁、李子仁)的種子中,需通過滅酶、脫脂、溶劑萃取等工藝提取。
毒性機制
在人體内可被酶水解生成有毒的氫氰酸(HCN),過量攝入會導緻中毒,表現為頭暈、嘔吐甚至呼吸衰竭。
傳統應用與争議
曾用于傳統醫學止咳平喘,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作為抗癌劑(商品名Laetrile或"維生素B17"),但缺乏科學依據且存在嚴重安全風險,現已被多國禁止。
現代研究
通過微乳液電動色譜法(MEEKC)等檢測其差向異構化速率,用于質量控制。
發音與詞源
英語發音:英[əmɪɡdə'lɪn],美[əmɪɡdə'lɪn];源自希臘語"amygdalē"(杏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