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æmfɪbræk/ 美:/'ˈæmfɪˌbræk/
n. 短長短格;抑揚抑格
amphibrach(揚抑抑揚格)是詩歌韻律學中的專業術語,指由三個音節構成的音步,其重音模式為“短-長-短”(或稱“輕-重-輕”)。該術語源自希臘語“amphíbrakhys”,意為“兩側較短”,形象地描述了中間音節長、兩端音節短的結構特征。
在英語詩歌中,amphibrach屬于較罕見的韻律形式,常見于特定民謠或童謠。例如英國詩人羅伯特·布朗甯的劇本《皮帕走過》中曾嘗試使用該格律。而在俄語、烏克蘭語等斯拉夫語言的傳統詩歌中,amphibrach的應用更為廣泛,常構成民歌的基礎節奏單位。
語言學研究表明,amphibrach的辨識需結合具體語言的重音規則。英語研究者David Baker在《詩歌形式手冊》中指出,該格律在英語中天然適配三音節單詞(如“remember”),但連續使用會破壞節奏穩定性,因此多見于混合韻律文本。劍橋大學詩歌韻律數據庫收錄的統計顯示,現存英語詩歌中使用純amphibrach結構的作品不足0.3%。
amphibrach(短長短格)是詩歌韻律學中的一種音步類型,其特點如下:
"The cúrfew tólls the knéll of párting dáy."
(部分詩句可能包含短長短格變體,需結合具體分析。)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歌韻律體系,可參考文學理論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