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æmfɪbræk/ 美:/'ˈæmfɪˌbræk/
n. 短长短格;抑扬抑格
amphibrach(扬抑抑扬格)是诗歌韵律学中的专业术语,指由三个音节构成的音步,其重音模式为“短-长-短”(或称“轻-重-轻”)。该术语源自希腊语“amphíbrakhys”,意为“两侧较短”,形象地描述了中间音节长、两端音节短的结构特征。
在英语诗歌中,amphibrach属于较罕见的韵律形式,常见于特定民谣或童谣。例如英国诗人罗伯特·布朗宁的剧本《皮帕走过》中曾尝试使用该格律。而在俄语、乌克兰语等斯拉夫语言的传统诗歌中,amphibrach的应用更为广泛,常构成民歌的基础节奏单位。
语言学研究表明,amphibrach的辨识需结合具体语言的重音规则。英语研究者David Baker在《诗歌形式手册》中指出,该格律在英语中天然适配三音节单词(如“remember”),但连续使用会破坏节奏稳定性,因此多见于混合韵律文本。剑桥大学诗歌韵律数据库收录的统计显示,现存英语诗歌中使用纯amphibrach结构的作品不足0.3%。
amphibrach(短长短格)是诗歌韵律学中的一种音步类型,其特点如下:
"The cúrfew tólls the knéll of párting dáy."
(部分诗句可能包含短长短格变体,需结合具体分析。)
若需进一步了解诗歌韵律体系,可参考文学理论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