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brotype是什麼意思,ambrotype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ambrotype英标
英:/''æmbrətaɪp/ 美:/'ˈæmbrəˌtaɪp/
常用詞典
玻璃幹版照相法
舊式照相
例句
Aeronaut John Steiner inflates his hot air balloon at Erie, Pennsylvania, as seen in the oldest known photograph of an aircraft, a quarter-plate ambrotype taken in June 1857.
氣球駕駛員約翰·斯坦納在賓夕法尼亞州伊利為自己的熱氣球充氣。 圖為最古老的飛行器照片,攝于1857年,采用的是四分之一感光底片舊式照相法。
專業解析
ambrotype(中文常譯為玻璃版攝影法或安布羅法)是19世紀中期出現的一種早期攝影工藝。它通過在玻璃闆上制作負像,再通過黑色背景(如黑絨布、黑漆或黑紙)襯托,使影像呈現為正像的獨特攝影技術。
其核心原理和特點如下:
-
制作過程:
- 将潔淨的玻璃闆塗上含有碘化鉀的火棉膠溶液,形成感光層。
- 在感光層仍濕潤時,将玻璃闆浸入硝酸銀溶液中進行敏化,使其具有感光性。
- 将敏化後的濕玻璃闆裝入相機進行曝光。
- 曝光後,使用焦性沒食子酸(Pyrogallic Acid)等顯影劑進行顯影,形成負像。
- 經過定影、水洗和幹燥後,負像制作完成。
-
呈現正像的關鍵:
- 單獨的玻璃負像本身看起來是灰暗、難以辨認的。
- 通過在玻璃闆背面襯上黑色背景(最常見的是塗刷一層黑漆,也有使用黑絨布或黑紙),光線無法穿透影像中密度較高的深色部分(即原場景的亮部),隻能穿透密度較低的淺色部分(即原場景的暗部)。
- 人眼觀察時,不透光的深色部分顯示為黑色背景的顔色(黑),透光的淺色部分則顯示為亮白(或灰白),從而将原本的負像反轉呈現為正像效果。
-
與達蓋爾銀版法(Daguerreotype)的區别:
- ambrotype 的成本通常低于達蓋爾銀版法。
- ambrotype 的影調通常較為柔和,不像達蓋爾銀版法那樣具有金屬質感和極高的清晰度。
- ambrotype 的影像是附着在玻璃上的,相對脆弱,而達蓋爾銀版法的影像是附着在抛光的金屬闆上。
- 達蓋爾銀版法影像是直接的正像,而 ambrotype 是通過負像加黑襯底形成的正像。
-
曆史地位與影響:
- ambrotype 由弗雷德裡克·斯科特·阿徹(Frederick Scott Archer)在1851年發明的濕版火棉膠工藝基礎上發展而來。美國攝影師詹姆斯·安布羅斯·卡廷(James Ambrose Cutting)在1854年獲得了相關專利,其名字“Ambrotype”即來源于“Cutting”名字中的“Ambrose”部分。
- 它在1850年代至1860年代初非常流行,特别是在美國,因其相對低廉的成本和制作相對簡便(相比達蓋爾銀版法),成為當時中産階級肖像攝影的重要形式。
- 隨着更廉價、更快速的錫版攝影法(Tintype)和名片格式攝影(Carte de visite)的出現,ambrotype 逐漸衰落。
權威參考資料建議來源(因搜索結果未提供直接鍊接,建議查閱以下機構資源):
- 喬治·伊斯曼博物館(George Eastman Museum):世界領先的攝影和電影博物館,其網站和館藏提供大量關于早期攝影工藝的詳細信息和研究。您可以搜索其線上館藏或曆史工藝介紹部分。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其官網的“Heilbrunn藝術史時間線”或攝影部門館藏常包含對 ambrotype 等19世紀攝影工藝的詳細解說和高質量圖片示例。
- 蓋蒂博物館(The J. Paul Getty Museum):蓋蒂中心的攝影收藏非常豐富,其官網的“藝術探索”或“攝影工藝”部分通常有對各類曆史工藝的權威介紹。
-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 V&A):其攝影收藏部官網提供關于攝影技術發展的詳盡資料。
- 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其印刷品與照片部收藏有大量早期攝影作品,網站提供工藝介紹和線上圖像浏覽。
網絡擴展資料
ambrotype 是一種19世紀中期的早期攝影工藝,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核心特征
- 該詞源于希臘語"ambrotos"(不朽的)和"typos"(印記),字面意為"永久的圖像" 。
- 特指使用玻璃闆作為底片的濕版火棉膠攝影法,通過顯影後襯托黑色背景(如天鵝絨或金屬闆)呈現正像 。
- 中文常譯為玻璃幹版照相法,屬于攝影史早期的重要技術之一 。
制作流程特點
- 片基材料:透明玻璃闆塗布火棉膠感光層,與金屬闆為片基的Tintype工藝形成對比 。
- 顯影技巧:需兩次顯影——首次顯影形成負像基底,二次曝光後通過化學增厚處理獲得可印相的正像 。
- 呈現方式:玻璃闆本身呈負像,但疊加黑色背景後肉眼可見正像效果。
曆史應用
主要用于1854-1860年代的肖像攝影,因玻璃易碎且制作繁瑣,逐漸被更便攜的Tintype(金屬闆)替代。現多見于博物館收藏或古典攝影複原實踐。
發音提示
英音:/ˈæmbrətaɪp/;美音:/ˈæmbrətaɪp/ 。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predictromanceoil paintingcrookedrelentlesstemporizeChampenoisHANAiciestmattedpanusquidproquosettlersvitiatingWaymarkassort withchat witheven morefoam plastichorizontal stabilizerin the limelightrequisition formBeinchalcocitizationcolouristevolutoidghostwritejurallocofocoair diff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