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ɑːftəʃɒk/ 美:/'ˈæftərʃɑːk/
複數:aftershocks
n. 餘震
餘波
The aftershock of the economic crisis is still strong.
經濟危機的餘波依然很大。
The power of aftershocks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餘震的威力不可小觑。
A strong aftershock completely destroyed the village.
一次強烈的餘震徹底摧毀了這座村莊。
They were already under stress, thanks to the aftershock of last year's drought.
去年幹旱的餘波已經給他們造成壓力了。
What is an aftershock?
餘震是什麼?
The largest so far was a 6.9 magnitude aftershock.
到目前為止的最大餘震為6.9級。
The aftershock spread well beyond derivatives.
這撥動蕩産生的餘震已經遠遠超出衍生品範圍。
The tremor is an aftershock of the March 11th quake.
此次地震是3月11日大地震的餘震。
Aftershock(餘震)是地震學術語,指主震發生後,在同一斷層系統内由應力調整引發的一系列後續地震。其能量釋放強度通常小于主震,但可能持續數日、數月甚至數年,對災後重建和地質穩定性評估至關重要。
從科學機制看,餘震的産生遵循彈性回跳理論。主震釋放能量後,斷層周邊岩石因殘餘應力重新分布而發生次級破裂,形成餘震序列。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定義,餘震需滿足三個條件:①發生區域與主震斷層帶重合;②時間上集中于主震後特定周期;③震級顯著低于主震。
餘震活動規律具有統計學特征,如大森定律(Omori's Law),該公式描述餘震頻次隨時間衰減的規律:
$$ n(t) = frac{K}{(c + t)^p} $$
其中$n(t)$為餘震發生頻率,$K$、$c$、$p$為經驗常數。日本氣象廳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觀測中,記錄到超過1,300次5級以上餘震,驗證了該模型的適用性。
現代地震監測技術(如InSAR衛星幹涉測量)可通過分析地殼形變數據,預測餘震發生的概率分布。例如,中國地震局在2022年泸定地震後,基于斷層滑動模型成功劃定餘震高風險區。在社會科學領域,該詞也隱喻重大事件引發的連鎖反應,如經濟危機後的市場波動現象。
aftershock 是英語中表示“餘震”的專業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詳細解析:
1. 核心定義
指主震發生後,在同一區域連續出現的強度較小的地震活動,持續時間可從數天至數月。該詞由“after”(之後)和“shock”(震動)複合構成,字面即“後續震動”。
2. 科學機制
傳統觀點認為餘震由地殼斷層重整引發,但現代研究表明,主震産生的地震波動态沖擊是主要誘因。例如提到餘震可能加劇滑坡等次生災害風險。
3. 語言特征
4. 擴展應用
盡管主要用于地質領域,該詞偶見隱喻用法,如描述事件後的連鎖影響(需結合語境判斷)。例如将 aftershock 與 aftermath(事件後果)列為近義詞彙。
提示:如需了解餘震預測或具體地震案例,可參考等權威來源的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