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ɑːftəʃɒk/ 美:/'ˈæftərʃɑːk/
复数:aftershocks
n. 余震
余波
The aftershock of the economic crisis is still strong.
经济危机的余波依然很大。
The power of aftershocks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余震的威力不可小觑。
A strong aftershock completely destroyed the village.
一次强烈的余震彻底摧毁了这座村庄。
They were already under stress, thanks to the aftershock of last year's drought.
去年干旱的余波已经给他们造成压力了。
What is an aftershock?
余震是什么?
The largest so far was a 6.9 magnitude aftershock.
到目前为止的最大余震为6.9级。
The aftershock spread well beyond derivatives.
这拨动荡产生的余震已经远远超出衍生品范围。
The tremor is an aftershock of the March 11th quake.
此次地震是3月11日大地震的余震。
Aftershock(余震)是地震学术语,指主震发生后,在同一断层系统内由应力调整引发的一系列后续地震。其能量释放强度通常小于主震,但可能持续数日、数月甚至数年,对灾后重建和地质稳定性评估至关重要。
从科学机制看,余震的产生遵循弹性回跳理论。主震释放能量后,断层周边岩石因残余应力重新分布而发生次级破裂,形成余震序列。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定义,余震需满足三个条件:①发生区域与主震断层带重合;②时间上集中于主震后特定周期;③震级显著低于主震。
余震活动规律具有统计学特征,如大森定律(Omori's Law),该公式描述余震频次随时间衰减的规律:
$$ n(t) = frac{K}{(c + t)^p} $$
其中$n(t)$为余震发生频率,$K$、$c$、$p$为经验常数。日本气象厅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观测中,记录到超过1,300次5级以上余震,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
现代地震监测技术(如InSAR卫星干涉测量)可通过分析地壳形变数据,预测余震发生的概率分布。例如,中国地震局在2022年泸定地震后,基于断层滑动模型成功划定余震高风险区。在社会科学领域,该词也隐喻重大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如经济危机后的市场波动现象。
aftershock 是英语中表示“余震”的专业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维度详细解析:
1. 核心定义
指主震发生后,在同一区域连续出现的强度较小的地震活动,持续时间可从数天至数月。该词由“after”(之后)和“shock”(震动)复合构成,字面即“后续震动”。
2. 科学机制
传统观点认为余震由地壳断层重整引发,但现代研究表明,主震产生的地震波动态冲击是主要诱因。例如提到余震可能加剧滑坡等次生灾害风险。
3. 语言特征
4. 扩展应用
尽管主要用于地质领域,该词偶见隐喻用法,如描述事件后的连锁影响(需结合语境判断)。例如将 aftershock 与 aftermath(事件后果)列为近义词汇。
提示:如需了解余震预测或具体地震案例,可参考等权威来源的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