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微] 埃及小體屬
Aegyptianella(埃及體屬)是一類專性細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主要感染鳥類和部分爬行類動物的紅細胞,屬于立克次體目(Rickettsiales)下的無形體科(Anaplasmataceae)。該屬最早由學者Moshkovski于1945年發現并命名,其名稱源自拉丁語"Ægyptius"(埃及的),與該病原體最初在埃及家禽中發現有關。
生物學特征與緻病性
Aegyptianella的典型代表種為Aegyptianella pullorum,其直徑約0.3-0.8微米,通過蜱蟲媒介(如Argas persicus軟蜱)傳播。感染後會導緻宿主出現貧血、發熱、産蛋量下降等症狀,嚴重時可緻幼禽死亡。其緻病機制主要與破壞紅細胞、抑制免疫功能有關。
分類學争議
近年基因組分析顯示,該屬與巴通體(Bartonella)存在進化關聯。部分學者建議将其重新歸類至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的α亞綱,但國際原核生物命名委員會(ICSP)仍維持原分類地位。
防控措施
根據《獸醫寄生蟲防控指南》,四環素類藥物(如多西環素)是主要治療選擇。預防措施包括定期驅蜱、環境消毒和使用殺蟲劑處理禽舍。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将其列為需要監測的禽類寄生蟲病。
立克次體分類數據庫,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
《獸醫寄生蟲學》第三版, 中國農業出版社
國際原核生物系統學委員會2022年報告
WOAH陸生動物衛生法典2024版
根據搜索結果和相關信息,以下是關于“Aegyptianella”的詳細解釋:
由于搜索結果信息有限,建議通過專業數據庫(如NCBI Taxonomy)或獸醫文獻獲取更詳細的分類學、病理學數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