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微] 埃及小体属
Aegyptianella(埃及体属)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主要感染鸟类和部分爬行类动物的红细胞,属于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下的无形体科(Anaplasmataceae)。该属最早由学者Moshkovski于1945年发现并命名,其名称源自拉丁语"Ægyptius"(埃及的),与该病原体最初在埃及家禽中发现有关。
生物学特征与致病性
Aegyptianella的典型代表种为Aegyptianella pullorum,其直径约0.3-0.8微米,通过蜱虫媒介(如Argas persicus软蜱)传播。感染后会导致宿主出现贫血、发热、产蛋量下降等症状,严重时可致幼禽死亡。其致病机制主要与破坏红细胞、抑制免疫功能有关。
分类学争议
近年基因组分析显示,该属与巴通体(Bartonella)存在进化关联。部分学者建议将其重新归类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α亚纲,但国际原核生物命名委员会(ICSP)仍维持原分类地位。
防控措施
根据《兽医寄生虫防控指南》,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是主要治疗选择。预防措施包括定期驱蜱、环境消毒和使用杀虫剂处理禽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将其列为需要监测的禽类寄生虫病。
立克次体分类数据库,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兽医寄生虫学》第三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国际原核生物系统学委员会2022年报告
WOAH陆生动物卫生法典2024版
根据搜索结果和相关信息,以下是关于“Aegyptianella”的详细解释:
由于搜索结果信息有限,建议通过专业数据库(如NCBI Taxonomy)或兽医文献获取更详细的分类学、病理学数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