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f Hitler是什麼意思,Adolf Hitler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阿道夫希特勒(納粹領袖)
例句
But young Adolf Hitler was rejected. What we see in the prologue of “Mein Kampf”, a disturbing feature film directed by Urs Odermatt, is an utterly desperate and skinny young man in shabby clothes.
我們在由Urs Odermatt導演,一部令人困惑不安的傳記片《我的奮鬥》序言所看到的,是個徹底絕望 瘦的皮包骨 又衣衫濫縷的年輕人。
專業解析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是德國政治人物,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納粹黨)領袖,1933年至1945年擔任德國總理,1934年至1945年兼任國家元首(元首兼帝國總理)。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主要發動者,也是系統性迫害與屠殺約600萬猶太人及其他少數族群的“最終解決方案”(即猶太人大屠殺)的核心策劃者。
1.身份與政治生涯
- 納粹黨領袖:希特勒于1921年成為納粹黨主席,宣揚極端民族主義、反猶主義及反共産主義思想,通過煽動性演說和宣傳擴大影響力(來源:大屠殺百科全書,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
- 德國獨裁者:1933年通過合法選舉成為總理後,利用“國會縱火案”等事件逐步廢除民主制度,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1934年總統興登堡去世後集元首與總理職權于一身(來源:《第三帝國的興亡》,威廉·夏伊勒著)。
2.意識形态與政策
- 種族主義與反猶政策: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提出“雅利安人優越論”,将猶太人視為“劣等種族”和德國困境的根源。執政後頒布《紐倫堡法案》剝奪猶太人公民權,最終升級為集中營大規模屠殺(來源:猶太虛拟圖書館)。
- 擴張主義與戰争:主張“生存空間”理論,1938年吞并奧地利,1939年入侵波蘭引發二戰。其軍事策略導緻歐洲戰場數千萬軍民傷亡(來源:德國曆史博物館檔案)。
3.曆史評價與結局
- 戰争罪行與審判: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将希特勒及其政權核心定為“反人類罪”策劃者。因1945年蘇軍攻入柏林時自殺,未接受審判(來源:紐倫堡審判檔案,國際軍事法庭)。
- 曆史教訓:希特勒的統治被視為極端意識形态、獨裁與種族滅絕的警示案例,戰後德國确立“永不重演”原則并立法禁止納粹思想傳播(來源: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資料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是20世紀最具争議的曆史人物之一,其名字含義及曆史背景如下:
1.基本身份
- 全名與生卒: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出生于奧地利布勞瑙,後成為德國政治領袖。
- 名字含義:名字“Adolf”源于古德語,意為“高貴的狼”(提到“Adolphus的異體”)。
2.曆史角色
- 政治地位:曾任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動者。
- 思想主張:宣揚法西斯主義、極端民族主義,主張通過擴張日耳曼人生存空間實現種族優越性,并策劃了納粹大屠殺。
3.其他關鍵信息
- 死亡: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地堡自殺,标志着納粹德國的覆滅。
- 争議性:其政策導緻數千萬人死亡,被普遍視為人類曆史上最具破壞性的獨裁者之一。
參考資料說明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曆史資料(如、5),部分細節參考了其他來源(如名字含義、政治主張)。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相關曆史文獻或百科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