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astal areas] 临海的一定区域
(1).亦作“ 海嵎 ”。海角;海边。常指僻远的地方。《书·君奭》:“我咸成 文王 功於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孔 传:“今我 周 家皆成 文王 功於不懈怠,则德教大覆冒海隅日所出之地,无不循化而使之。”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归客遂海嵎,脱冠谢朝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何容对仇敌而不惩,暴草木于海嵎乎?” 清 李渔 《怜香伴·惊飓》:“敝国远在海隅,久疎贡献。”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忆君生海隅,少小入军籍。”
(2).古代泽薮名。十薮之一。《尔雅·释地》:“ 齐 有 海隅 。” 邢昺 疏:“此 营州 藪也。”一说,指九薮之一。《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藪…… 齐 之 海隅 。”参见“ 九藪 ”、“ 十藪 ”。
海隅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意蕴的地理名词,指靠海的边远角落或偏僻之地,常带有遥远、荒僻的空间感。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用例及现代使用角度详细解析:
《汉语大词典》
释为“海边僻远之地”,强调其地理位置的边缘性。如《尚书·益稷》载:“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 此处的“海隅”指四海之内的边远区域,象征王化所及之广。
字源分析:
《古代汉语词典》
释义为“海滨”,多见于先秦文献。如《诗经·小雅·绵蛮》:“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隰有杞桋,山有蕨薇,海隅之坻。” 以“海隅”喻指远离中原的荒僻海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标注为书面语词,释义“海边”,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如“流落海隅”。
经典文献
诗词意象
古代诗人常以“海隅”寄托孤寂或贬谪之情。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隅”暗喻诗人谪居的柳州近海荒远之地。
现代汉语中,“海隅”主要用于:
参考文献来源:
“海隅”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读:
地理概念:
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常被用作象征遥远或边缘之地。如唐代杜甫的诗句“地远穷江界,天低接海隅”,即以“海隅”渲染地域的苍茫与孤寂感。
总结来看,“海隅”既有具体的地理指向,又承载了历史文化与文学想象的双重内涵。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应用实例,可参考《尚书》《尔雅》等文献,或查阅相关地方志。
襃衣博带逼拷惨惨幽幽骖仆驰轶闯事赐册辞海辞人促景打剌孙东门之达烦恼海法性抚掇歌云归士韩卢黑绶合算互走交亲脊皮恪守孔阳宽刑蜡钗子雷野冷待乐县连偶连事零堕林籁柳棬龙盘凤逸缦立苜蓿囊底才挠退内当家泥筩花被山带河辟邪翁骞荡青衿子拳套软饱上宅善通折充霜瓦提出提提通儒硕学隤坠脱滑浯溪石闲气布衣歇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