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海底地貌的意思、海底地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海底地貌的解释

海底起伏形态的总称。主要包括大陆架地貌、大陆坡地貌、大洋底地貌。有浅滩、珊瑚礁、磨蚀台地、海底峡谷、海岭(海底山脉)、海底平顶山、海盆、海沟等多种地貌形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海底地貌是海洋底部地表形态的总称,其形成受到地质构造、沉积作用及海洋动力等多重因素影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该术语指“海底地形起伏和分布特征”。从地貌类型学角度可划分为以下四类:

一、大陆边缘地貌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大陆架是陆地向海的延伸,平均坡度0.1°,宽度70-1100公里,水深多小于200米,中国东海大陆架宽达640公里。大陆坡连接大陆架与深海洋盆,坡度4-7°,全球最典型的大陆坡位于美国东南海岸。

二、大洋盆地地貌 占海洋总面积45%,平均水深4000-6000米。海底平原是其中最平坦区域,沉积物厚度可达2000米。深海丘陵由火山活动形成,高度50-1000米。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太平洋西部存在全球最大的深海丘陵群。

三、洋中脊地貌 全球性海底山脉,总长度超8万公里。中央裂谷宽30-50公里,深1-3公里,大西洋中脊每年以2-3厘米速度扩张。板块构造学说指出,此处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区域。

四、特殊地貌类型 包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海底火山(太平洋皇帝海山链延伸6000公里)和珊瑚礁地貌(澳大利亚大堡礁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海洋地质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已确认活火山中80%位于海底。

网络扩展解释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涵盖了从大陆边缘到大洋底部的多种地形结构。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基本组成

海底地貌由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等单元构成,包含海山、海丘、海岭、海沟、深海平原等多种形态。例如,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达11,033米,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二、主要分类

  1. 大陆边缘
    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分为两类:

    • 被动型(大西洋型):含大陆架(平缓浅海区)、大陆坡(陡坡带)、大陆隆(沉积物堆积区)。
    • 活动型(太平洋型):以海沟取代大陆隆,常见于太平洋周缘,如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
  2. 大洋盆地
    占海洋面积45%,包括海盆(等轴状洼地)、海槽(长条状洼地),水深约4000-5000米。

  3. 大洋中脊
    纵贯大洋中部,绵延8万千米,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区域,形成海底山脉和火山活动带。

三、典型特征

四、深度对比

海底最深点为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而陆地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仅8844.43米,凸显海底地貌的极端起伏。

如需更完整的分类或地质动力学机制,可参考搜狗百科和爱问教育的详细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被旱壁柜逼窄成化楚冠楚言楚籗刺耳怠放澹默道光帝雕腊豆火堕阙飞箭丰剑丰屋分疏扶栘芣苢膏唇贩舌高隅共识公梼挂网挂掌沽誉诃怒弘深化身寖陋箕山之志麇鼯理事会立足之地卖卦眠牀绵纩磨刓蟠桃饭辟支果耆艾峭耸巧作名目求亲全称判断确限善不身下顺占松炬太侈陶家菊跳到黄河也洗不清铜点头炮土谷祠乌龟壳乡树消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