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服的意思、诡服的详细解释
诡服的解释
(1).谓心口不一,与心志相违。《管子·法法》:“私议立则主道卑矣,况主倨傲易令,错仪画制,变易风俗,诡服殊説犹立?”《汉书·公孙弘传》:“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餘,可谓减於制度,而率下篤俗者也,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颜师古 注:“诡服,谓与心志相违也。”
(2).谓假意服罪。《宋史·岳飞传》:“谍冀缓死,即诡服。”
词语分解
- 诡的解释 诡 (詭) ǐ 欺诈,奸滑:诡称。诡道。诡诈。诡辩(a.无理强辩;b.逻辑学上指似是而非的论证,如“诡诡论”)。 怪异,出乎寻常:诡异。诡怪。诡秘(隐秘难测)。诡谲。 责成:诡求(责求,索讨,如“诡诡
- 服的解释 服 ú 衣裳:服装。制服。 穿衣裳:服丧。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 作,担任:服务。服刑。服兵役。 顺从: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辩(旧指认罪书)。服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
专业解析
诡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具体释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
奇异的服装;与众不同的服饰
- 释义核心: 强调服饰的怪异、奇特、不合常规或与众不同。
- 来源依据: 此义项主要源于对“诡”字本义“欺诈、怪异”和“服”字“衣服”义的结合理解。古籍中可见类似用法描述特立独行的装束。
- 例证参考: 如《后汉书·志·舆服上》虽未直接使用“诡服”一词,但其中对服饰制度及“服奇者志淫”等观念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奇异服饰的关注与规范。后世文献及词典编纂(如《汉语大词典》)明确收录此义项,指称那些引人侧目的奇特衣着。
-
假意顺从;伪装降服
- 释义核心: 强调表面装作归顺、服从,实则心怀异志或另有图谋。
- 来源依据: 此义项由“诡”字的“欺诈、虚伪”义与“服”字的“服从、降服”义组合引申而来。多用于描述政治、军事或人际交往中的策略性伪装。
- 例证参考: 历史典籍中不乏此类行为的记载。例如,《资治通鉴》等史书在叙述政权更迭或军事对抗时,常描述某些人物为保全实力或等待时机而采取的“诡服”策略,即暂时假意归顺强敌。《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亦明确将此“假装服从”列为“诡服”的重要义项。
“诡服”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属于较为书面或古雅的词汇。其含义需根据上下文精准判断:既可指外在形式上奇异怪诞的服饰,也可指行为策略上虚假的顺从或降服。理解其双重含义有助于准确解读古籍文献及特定语境下的现代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诡服”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心口不一,与心志相违
指言行不一致,内心真实想法与外在表现相矛盾。例如:
- 《管子·法法》中提到:“诡服殊説犹立”,强调违背本心的言行会导致主道卑弱。
- 《汉书·公孙弘传》以公孙弘为例,批评其表面节俭、实则“外为诡服以钓虚誉”的行为。
2.假意服罪
指表面上认罪,实则并非真心悔过。典型用例见于《宋史·岳飞传》,描述间谍“诡服”以延缓死刑的情形。
补充说明:
- 语境特点: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书面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 引申意义:可扩展至对虚伪行为的批判,如《公孙弘传》中暗讽伪善者。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不同文献中的解析,可参考上述来源的原始文本。
别人正在浏览...
保命包容贲华冰餹鄙夷不屑才德兼备吵吵炒咬承学癫鬼地面丁未发政傅粉施朱浮徵改阴高矗好儿诃駡衡情酌理见扼寂昧进任鸠妇集邮册爵列决云橘黄慨叹课罚克陷昆吾勑命灵相蒙鸿门墙桃李旗档窃发乞丐相穷塞凄欷泉台撋纵三絃伤绪神医实致饰中讨饭通括铜字抟沙嚼蜡頽墉唾面委窝子吻儒汙痕黠慧香盘仙人摘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