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官卷的意思、官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官卷的解释

清 代科举制度,凡高级官员子弟参加乡试,皆另编字号,另入考试,以人数多寡,各分定额取中。因其试卷均编为“官”字号,故名官卷。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官卷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特定术语,指专为官员子弟参加乡试、会试而单独编号、单独录取的试卷。其核心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一、定义与字面解释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设计

  1. 起源

    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推行,源于康熙时期官员子弟挤占民籍考生名额的问题。清政府为平衡阶层利益,规定官员子弟另立“官卷”字号,单独评阅与录取。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员的子弟。考生需在报名时声明身份,经审核后归入官卷。

  3. 录取规则

    • 官卷录取名额固定(如乡试录取总数的1/10),且不与民卷竞争。
    • 例如:某省乡试录取100人,则官卷最多录10人,剩余90人从民卷中选拔。

三、制度目的与社会影响

四、现代引申与文献记载

在当代语境中,“官卷”一词已不常用,但作为历史概念,其记载见于《清史稿·选举志》《钦定科场条例》等官方文献。例如:

“官卷之设,所以防弊也。大臣子弟不宜与寒士争进。” ——《清会典事例》卷三四七


说明:因“官卷”属历史专有名词,现代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释义较简,故结合清代典章制度详释。建议进一步参考《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刘海峰著)或《清史稿》原文以获完整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官卷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专用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1. 定义与背景
    官卷指清代高级官员子弟参加乡试时,其试卷被单独编为“官”字号的特殊考卷。这一制度旨在区分官员子弟与普通考生,避免前者因家族权势影响科举公平性。

  2. 实施方式

    • 单独编号:符合条件的高级官员(如京官四品以上、地方官三品以上)的直系亲属需参加乡试时,试卷统一标注“官”字号。
    • 定额录取:官卷考生不与普通考生(民卷)竞争名额,而是按比例分配独立的中举指标。例如,每20名官卷考生中取1人,而民卷则是每50人取1人。
  3. 目的与影响
    该制度通过限制官员子弟的录取比例,防止他们挤占寒门学子的机会,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科举的公平性。但实际操作中,官卷考生仍享有一定特权,反映了清代社会阶层差异。

补充说明:官卷制度在《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中有详细记载,是研究清代科举分层机制的重要案例。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执行细则,可查阅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本训标俊笔尖避命侧芽剗旧谋新称雄螭鬽瞅粘怆然锄烧村謡大谈大远电焰方繖负关附民藁殡搁煞鹤神黄花节恍恍荡荡浑浑噩噩检简谫僿嘉瑞嘉闻竞争金山金星石靠牌子馈致劳动生产率辌车靓质褵帨纶音佛语埋祟邈群女古旁佐评荐勤纳秋蓂撒褪失饥伤饱树丛顺水顺风淑祥贪遴挑招题授通雅歪缠无法无天氙灯消兵笑忻携隙